首页 > > 组织建设 >>
宁波市强化“党建+”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纪实


引领

——— 宁波市强化“党建+”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纪实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是关键。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以党建工作规范化引领社会治理法治化,已成为当前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在中央、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宁波市委始终坚持“党建抓实了就是生产力、抓细了就是凝聚力、抓强了就是战斗力”的工作理念,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创新“党建+”工作模式,以党建引领民主选举,以党建引领权力规范,以党建引领区域治理,以党建引领服务下沉,逐步走出了一条农村治理法治化的新路子。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在今年7月召开的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奇明确提出,要抓实抓好社会治理创新和基层基础建设,着重在“强堡垒、强队伍、强法治、强阵地、强服务、强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为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自此,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在宁波掀开了新的篇章。  

党建+民主选举  

“领头雁工程”,引领从“头”开始  

群雁高飞头雁领。  

要下好农村治理这盘“棋”,首先就要抓住村班子这个“关键少数”。  

近年来,宁波通过打造“领头雁工程”,注重把依法依规选好村两委会班子,特别是把选优配强能够“带头致富、带领共富、带动和谐”的村书记和村主任,作为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的重中之重。  

今年以来,宁波已选派186名“第一书记”、56名异地任职村干部入驻软弱落后村,切实解决村务管理中的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等问题,使基层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切实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的规范化、有序化。  

“很多村子的问题,其实往往根子在村班子。有的村干部‘搞山头’,心不齐,总想着自己的利益、走捷径。”2013年7月,一直在奉化机关工作的徐军,捧着厚厚的“标书”,参加了该市“竞标选才”村书记选拔活动。  

针对部分后进村存在班子薄弱、发展停滞,本村书记“选不出”、跨村干部“吃不开”、下派干部“留不住”等问题,奉化率先推出“竞标选才”选拔村“第一书记”工作,通过组织推荐、履历赋分、定制方案、现场面谈等环节,进一步规范了“领头雁”的选用程序。  

徐军“竞标”的岗位,是西坞街道雷山村“第一书记”。虽然该村资源禀赋还不错,但囿于没有一个强有力班子的引领,发展总是上不去,依法治村更是无从谈起。整整一个星期,徐军前往村子进行排摸“问诊”,同联村干部、村干部、村民进行座谈,听听村民的心愿是什么,看看村子的症结在哪儿,定制出三年发展的“竞标方案”。  

“发挥好村书记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任上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为村民踏踏实实谋利益,这些才是老百姓真正关心的事。”他在“竞标书”里,一语中的点出问题和相应对策,得到了村里党员群众的点赞认可。  

除了“竞标选才”这个好法子,近年来我市各地还陆续总结出了“关口前移、示范带动”等办法,把3年一次的村级组织换届作为最鲜活生动的民主法治实践,让法治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关口前移”就是严格候选人资格条件,明确了“五种情况人员”不能列为村干部候选人以及8种不宜当选村干部的情形,乡村两级党组织依此对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在2013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全市共有151名不适宜人选被挡在了候选人大门之外。  

“示范带动”就是先选举村党组织班子,再选村其他班子,以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党组织书记采用“两推一选”办法,群众也参与推荐候选人,扩大群众基础。村委会主任普遍采用“自荐直选”的办法,参加村里的“竞标选才”。  

与此同时,宁波作为村监会制度的先行试点地,还通过选好选优村监会班子,加强对村务决策、执行、公开的监督,确保村级小微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合法合规,有效推进整个村级组织架构规范、科学,督促提高村干部依法管理村级事务、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的意识。  

党建+权力规范  

“小微权力清单”,用权有章可循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有权也不可以任性。  

从人情到法理,对一直被人情世故所牵绊的农村而言,要想真正实现治理法治化,立规矩、建章程,是绕不过去的一条路。  

在宁海,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规范划一、行而有效的监管机制,农村干部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地方农村干群矛盾激化。上一届村级组织换届,七八成信访件反映的是村里的党群干群关系,集中在小额工程建设、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群众利益分配等“决事”“花钱”“用人”权力上。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去年年初,宁海县梳理出“小微权力清单”36条,涵盖19项村级公共权力事项和17项便民服务权力事项,让原本藏在“金钟罩”里的小微权力,晒在“阳光”底下,装进制度“笼子”里。不仅如此,一系列接地气的配套细则相继出台,细化了56项必须追责的行为,并辅以扣减年度考核分、固定报酬和绩效考核奖等手段,从严追究村干部违规违纪责任。  

全市各地也因地制宜,创新推出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制度措施。镇海区制订了《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运行基本规则》,明确了“村级组织底线规则40条”,为村干部用权划底线、拉红线。鄞州区编印出台《村干部规范化读本》,用152个生动事例和53幅流程图明确了村干部依法依规工作的规范要求。  

……  

目前,伴随着小微权力清单在全市范围推开,法治理念也在基层农村进行了一次入脑入心的普及教育。今年以来,我市全面开展村规民约的制订修订工作,目前1700多个村(约占总数的70%)制订修订了特色鲜明、有效管用的村规民约,使“规范做人、规矩办事”日益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法治、德治、自治“三治”模式真正在农村扎根、落地。  

制度引领,规矩办事,确保村级权力运行不任性,宁波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进程中找准了角色定位,抓住了工作“牛鼻子”。  

给权力制定了边界,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充分调动每个村民的参与热情,让这些规章制度“活”起来。全市各个建制村按照“五议两公开”的程序要求,通过“党员群众建议、村党组织提议、村务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表决结果公开、实施情况公开”的步骤对村务村事进行决策,解开了以往村民事后知道多、事前知道少,被动告知多、主动参与少的症结,切实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使得党的好政策更能被群众理解接受,好举措更能得到群众的支持配合。  

据统计,2014年以来,每个建制村年均运用“五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决策7次,最多达24次。村民有办法监督,有渠道监督,有标准监督。小小的举措背后,是一次民主意识的汇聚和彰显,更是一次法治思维的转化和升华。  

党建+区域治理  

“区域性党组织”,共商共建聚合力  

城乡一体化,加速了农村变迁改革的进程,也打破了原先农村熟人社会的格局。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产业结构急剧变化、区域治理复杂多元……很多问题,如果局限在一个村子、一个班子,往往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10年前,依托区域化党建的先发优势,宁波探索实施片区统筹、村企统筹、村居统筹等农村区域化党建模式,推广区域性党组织、区域党群服务中心、区域协商议事组织“三位一体”的基层治理组织体系,探索大农村环境下的区域治理。  

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2005年前后,北仑区小港街道朱田村村民的口袋鼓了起来。  

治安差,环境乱,新老村民纠纷矛盾不少……村子富裕了,但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一些社会管理问题也接踵而至。  

“当时,本地人总戴着‘有色眼镜’,老觉得外来务工人员素质差。”朱田村党总支书记王绍昌回忆,那段时间,朱田村的外来人口有4000余人,差不多是本地常住人口的8倍,双方纠纷不断。  

“大家都是朱田人,既然生活在同一个区域,有什么问题,何不坐下来一起协商解决呢?”2007年,在王绍昌一手组织下,村子成立了“和谐共建理事会”,以党总支为主导,区域内的外来流动人口及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等50余个组织负责人共同参与协商议事。  

王绍昌说,他的初衷特别简单,就是希望新老朱田人能找个地方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流,一起出谋划策把村子建设得更好。实践证明,这一步棋走对了。  

不久,有个村民代表提出,甬石旺泰公司前约800平方米的池塘污染很严重。“那个池塘本来可以洗衣服,现在有人把垃圾往里倒,大大影响了村子的整体环境卫生。”  

“大家都生活在朱田,我们有责任为改善朱田的环境出力。”没想到,相关公司的负责人回复得特别爽快,立即同意拿出10万元改善环境。现在,这个原本又脏又臭的池塘,不仅周围砌上了石头,边上还建起了小花园和凉亭,成了村民日常散步的好去处。  

事情都摆在桌面上摊开来说清楚,矛盾和误会自然就少了,新老朱田人的心也贴得更近了。有了“共享共建、共商共治”的重要平台,一个矛盾多发村变成和谐发展村。  

像朱田村一样,如今,全市各地农村已建立了区域性党组织1000多个,积极组织引导老干部、老党员和年轻的党员志愿者,加入到和谐促进会、民情调解室、老娘舅工作室等社会调解组织,尽可能把各种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们有句口号:要走在‘110’前面。只要一有事情发生,我们就在萌芽状态将它处理掉。”慈溪市周巷镇党员老娘舅谢其苗说。通过加强以党员为骨干的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建设,我市开辟出一条反映群众意见、及时反馈答复、化解矛盾纠纷的法治新路径。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党建的引领下,农村治理加入了更多的“外援力量”,有来自民间的热心人士,有来自司法战线的专业法官,有来自各条线的机关干部,在区域性党组织的引领下,他们走到了一起,为区域化法治治理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党建+服务下沉  

“带着感情经常走”,幸福党建再扬帆  

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治理”不是个自上而下的概念。它意味着更周到的服务,更科学的方式,更幸福的愿景———“治理”,是与老百姓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从同等的高度来看待社会事务,设身处地为群众考量。  

近年来,伴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春风,全市广泛深入开展“走亲连心”活动,从市级领导到基层干部,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进村蹲点、联村结对,参加圆桌夜谈、长廊聊天,认领“微心愿”,让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中树好形象、赢得公认。  

“带着感情经常走,带着问题及时走”,以“群众呼声”为导向,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让群众有地方说话,说的话有人听。  

余姚市推广谢家路村“小板凳”群众工作法,收到了“干部走进户,矛盾不出村”的良好成效;  

慈溪市的“圆桌夜谈”制度,以拉家常的方式,推动党员干部和群众坐在一起说说心里话、掏心窝子的话,聊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真感情、向心力;  

宁海县推行的“群众考干部”,让干部在服务群众中找差距、强本领,有效提升村级服务治理水平;  

象山县推行村民说事、村务会商、民事村办、村事民评“和村惠民四步法”,各村挑选威望高、有公心的乡贤人士组成“民间评价团”,促进了和谐治村、干群互信。  

……  

突出群众导向,推动服务下沉。全市所有乡镇、村实现了“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联系不漏户、党群心贴心”的目标,市县乡各级共计走访农户121万多户,征集到意见建议5万余条次,认领“微心愿”4.84万个。  

走村为了连心,更为了精准服务。一方面,要做足“基本服务”,汇集群众共性需求,把与千家万户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证照办理、民政社保、户籍计生、教育入学等事务列入基本服务清单,通过全程代办、“并联式”审批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另一方面,也要做实“拓展服务”,以党组织服务为主导,整合行政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资源,在基层打造涵盖农资购销、医疗卫生、家政养老、费用代缴等事项的“服务超市”,为群众就近提供便捷服务。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建立了面向全体党员的“锋领考评网”,把创业致富、遵纪守法、参加活动、志愿服务等量化为具体指标,划定“行为底线”和“行为红线”,促使党员干部重心下移、服务下沉,化解了一大批矛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对于农村基层而言,每一次的服务下沉,每一次的目光向下,都是一次头顶阳光、铆劲生长的极好际遇。  

今年7月,中共宁波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强化党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制度引领、作风引领,着力健全完善基层规范化组织体系、清单化权责体系、法治化城乡社会治理体系等八大体系,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明确了目标要求。  

这是宁波在加强农村法治化治理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尝试,形成以“书记抓、抓书记”为核心的农村党建和依法治理新格局,推动“能人治村”向“依法治村”转变,从而助推依法治理深入人心,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党建+”的引领,农村治理法治化这条道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畅。


时间:2015/9/24 10:23:23
  来源:《宁波日报》A4版
  点击:19361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官方微博  
宁波组工 港城先锋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宁波党建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吉欣网络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