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六争攻坚 干在一线 >> |
攻坚在一线 干部看担当11 | 宁波“地铁工匠”筹谋在前 攻技术抢建设 | |||||||||
地铁,不仅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又如同骨骼让城市不断伸展,改变着城市格局。 2014年5月30日,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正式开通载客,甬城由此开启了“地铁时代”。至今,两条已通车线路、75公里运营里程,日夜飞驰,风雨无阻。另有3号线一期、2号线二期、4号线、5号线一期以及宁波-奉化城际铁路五线并进,建设如火如荼,朝着今年94亿的全年投资总目标一步步迈进。 幕后,宁波轨道交通集团建设分公司的一群群“地铁工匠”,迎着全市“六争攻坚、三年攀高”的行动号角,早谋划早进场,扎入一线抢进度,攻克一个个技术关卡。据悉,当前地铁全线在建的80多个工地、9000余名一线管理和作业人员,已连续10年春节不停工,而今年年初以来更是全部节假日都驻守一线。 强统筹早谋划 促工程环环相扣 丽江路站克服管线迁改困难及多次交通翻边,双东路站克服场地狭小作业时间“见缝插针”,兴宁桥西站集企业改制、土地性质变更或不确权等“疑难杂症”……宁波轨道交通集团建设分公司的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蒋敏刚打开话匣子,就直奔主题:“可以说,每一次克服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与辛勤,也体现了建设者敢于担当、迎难而上的精神。” “强化统筹,提前介入谋划,是抢建设的第一步。”蒋敏进一步介绍,往往在拆迁完成前就启动了绿化、管线的迁移和交通导改,一旦拆迁部门将场地正式交接到地铁建设部门,施工队当即就可进场,实现无缝对接。“因此不少工程中预计的困难提前被消化,后续施工得以顺利进行,工期得到保证。” 不仅如此,重统筹、抓进度的作风也贯穿建设始终。轨道交通建设分公司还成立了5支“抢建设、争先锋”突击总队,80支突击分队,紧紧围绕全年“抢建设、争先锋”的任务目标,统筹推进宁波轨道交通的工程建设进度。 统筹4号线全过程建设管理的是项目建设二部,团队目前14人。4号线工程起自江北慈城,终于东钱湖,全线长35.95公里,从北到南横跨老城区,恰是公认的环境最复杂、施工最艰难的一条线路。为此,总经理每周开一次工程调度会,施工现场每天6点出头班组长开早班会,总结昨天作业的基础上布置和分配当天主要施工任务,强调施工风险点,确保安全生产。 “统筹之下,施工从地基加固、围护结构施工,到土方开挖、结构施工,每道工序之间力求环环相扣,尽可能地节省‘过渡期’。”作为工地“一线代表”的项目建设二部副科长周志勇道来。位于海曙区苍松路上的4号线柳西站,西面紧邻河道,三分之一的施工范围侵入柳西河内,“脚踩天燃气、头顶高压线,吊车水上漂”三重重大风险共存,难度系数可想而知,为此,建设部门提前与当地交警部门、管线产权单位、属地街道社区等多次协商,制定出一举两得的交通导改方案,既确保周边居民依旧能正常出行,又不耽误工期。 大困难逐个破解了,小障碍又时不时冒出来。“一根不到50米长的电线,因为正好横跨嵩江东路站主体基坑成了工程的‘拦路虎’。既要安全又要速度,为此现场业主代表半个月内跑了不下10趟电力局,主动上门沟通、协调直到问题解决。”建设分公司项目建设二部副部长张仁豪说,类似这样不可预计的棘手问题在项目推进中屡见不鲜。 平均每2天就有一项新技术、新工法应用 工程建设要抓进度、求效益,这既离不开“顶层设计”,也离不开科研技术这一“内在动力”。 今年年初,位于宁波轨道交通3号线的国内首条盾构法联络通道顺利实现贯通,虽然这条隧道是直径仅为3.15米、长17米的不起眼的“小隧道”,却是地下工程界的一大创新——它是世界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首次采用盾构法进行施工的联络通道。 盾构法联络通道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轨道交通建设,还可以在市政管廊以及地下空间连通工程中广泛应用,具有较高推广价值。同时该技术是城市地下工程向非开挖化、全机械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将为推动盾构行业、轨道交通行业以及地下工程行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随后在今年6月29日,由宁波轨道交通牵头自主研发的类矩形盾构机“阳明号”在4号线翠柏里站-盾构工作井内破土而出,标志着全国首条穿越核心城区的类矩形盾构隧道区间顺利贯通。这条类矩形盾构隧道区间长801米,最大的亮点是隧道断面宽11.83米、高7.27米,实现了两个隧道(盾构区间)双线一次成型,解决了核心城区地下空间“放不下”与“碰不得”的问题。经过两个月的修复保养,9月19日,盾构机又投入到翠双区间的掘进过程中。 全程参与“阳明号”盾构机研发的黄毅博士介绍,类矩形隧道在城市核心区的尝试,不仅提升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率,优化了城市空间;同时让4号线和2号线二期在建设过程中节约了数亿元房屋拆迁成本。目前,该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7项,软件著作权5项。此外,宁波轨道交通还研发与“阳明号”配套的自动化测量系统,实时监测盾构姿态、实时纠编,保障了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根据目前施工的进度,地铁4号线工程预计2019年7月实现洞通,2020年底通车试运营。 类似这样的“黑科技”在宁波地铁在建项目中已超过百项,而且据初步估算,平均每两天就有一项新技术或新工法在建设中应用。当然,创新也意味着风险。黄毅坦言,其实每次试水,自己和团队队友们都提心吊胆,生怕施工中出现毫厘的偏差。“坚韧、善为、创新、求精”,宁波轨道交通的这一核心价值观,恰好体现了建设者们善于用韧劲和巧力,在困难中寻突破、铸精品的精神。 |
|||||||||
时间:2018/11/1 16:02:35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点击:29169 |
|||||||||
|
|||||||||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宁波党建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吉欣网络 返回电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