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时讯 | 公告 | 任免 | 专题 |
首页 > > 市委组织部机关开展活动情况 >> |
我市12名优秀组工干部先进事迹 | |||||||||
李晓波同志先进事迹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李晓波同志,1991年7月进入宁波市委组织部,先后从事干部教育、干部调配、干部管理等工作。进部十多年,他始终勤奋工作,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自觉承担了一位组工干部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信赖。
他有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作风严谨细致。1994年4月起分工负责师团职军转干部接收安置的具体工作,工作踏实,对涉及的军转干部军龄、任领导职务时间、奖惩情况、配偶基本情况等与军转安置有着直接关系的内容,他都坚持从严把关,逐项查清,对有些档案中模糊不清的内容,他不怕繁,不怕难,想方设法地调查核实清楚,做到对军转干部本人和对接收单位高度负责,积极为领导在军转安置的政策和定职定位方面的决定提供依据。在干部调配和干部管理工作中,他分工联系经委、建委、外经等系统的干部工作,只要有时间,就到联系单位走访了解,经常同工作对象进行沟通,听取意见,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联络工作,并分析联系单位班子和个体的思想工作情况,提出加强班子建设的建议意见,积极为部会决策当好参谋。在干部考察中,他注意听取方方面面意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干部,大胆提出使用建议,在撰写干部考察材料时,特别是对干部的主要不足,他总是反复推敲,努力把干部的形象刻画地更准确些。
针对师团职安置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个别单位缺乏大局意识,在接收军转干部过程中强调客观困难和自身利益,推三阻四;一些军转干部竞争意识不强,过于关注个人利益,挑三拣四等情况,以及在落实指标、安排岗位等过程中,碰到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有时甚至受到的误解和指责等情况,他都能正确对待,始终坚持热心为转业干部服务,热心为接收单位服务。每年团职军转干部安置方案确定后,由他负责档案催领和安置定位情况催报工作,他总是认真细致地向接收单位解释好安置政策,解释好安置意见,对一些想通过各种办法少接收或不接收军转干部的单位,他总是反复做工作,讲政策,摆道理。对个别难以协调的单位,能坚持原则,咬住不放,主动上门送档案、做工作,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确保每个军转干部得到妥善安置,有时为了落实一个指标或一项政策,真是费尽心思,磨破嘴皮。2003年有一名团职军转干部拟安置到一省部属单位,由于这家省部属单位的特殊性以及这名军转干部对自己的高期望,使得接收单位和军转干部本人不是很合拍,他就在其中穿针引线,做好双方工作。虽然最后这名干部由于对安置岗位不满意,继续留在部队,但这名干部对李晓波同志的工作态度以及所作的努力,还是非常感激的。
他待人诚恳,热情周到,心胸开阔。对上门或来电咨询干部工作、军转政策和反映问题的干部群众,他总是热情接待,耐心解释政策,并且十分注意做好对方的思想工作,努力让他们对有关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他们克服各种认识上的误区,端正心态,化解矛盾。对军转干部反映的实际困难,如全迁户临时房、子女入学等,能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主动认真地帮助解决。他常说:“做军转工作,首先就要解决对军转干部的感情问题。”有一名1998年军转干部的配偶工作安排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虽然这不是组织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但他和其他同志从大局出发,主动协助,多方协调,与有关部门同志一起不厌其烦地上门做接收单位的工作,最终使该军转干部家属得到了妥善安置。
他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吃苦精神好。军转工作量大事杂,他作为具体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承担了拟订方案、编制计划、阅档、衔接协调、接转关系等大量事务性工作。同时,作为处室的工作骨干,他还需完成其他大量的干部工作任务。因此,加班加点对他来说是常事,一段时间他身体不够好,但坚持带病工作。他家里孩子小,爱人工作也很忙,但他从不向组织上多说一句话,一心扑在工作上,军转干部档案的阅档和摘抄登工作几乎都是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时间完成的。有次他由于连续多天长时间的阅档,再加上不少档案长久封存而寄附了大量细菌,他的眼睛受到了感染,患了角膜溃疡,幸亏发现及时,否则会有失明的危险,后果不堪设想。这以后阅档,他就戴了一副平光镜,笑称要筑牢眼睛“防火墙”。在兼任市企业军转干部问题工作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以来,他及时梳理我市企业军转干部有关情况,与有关部门一起摸清底数,建立了3300多人的全市企业军转干部信息库,并积极协助部领导指导、协调全市企业军转干部工作,对出现的突发事件提出处置建议,为我市社会政治稳定作出了一定努力。
市委组织部承担着全市党代会、人代会组织组的责任,遇到换届选举,印制选票、名册等材料,那都是他的任务。特别是印制选票,有时时间紧,油墨干得慢,他就坚持在印刷厂与其他同志一起用电吹风将选票纸封面一张张地吹干。印刷厂的油墨气味非常难闻,他有时一呆就是一整天,回到会场驻地连饭都吃不下。但是下次再遇到印制任务时,他还是二话不说地揽了下来。
他熟悉干部工作政策业务,适应性强,有着较强的创新意识。干部工作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对此,他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干部工作政策,钻研干部工作业务,在较短时间内就适应了岗位要求,并成长为部里干部工作的业务骨干。从事军转工作后,由于军转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全市接收数量又很大,尤其是师团职干部比例高,使得这项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为不折不扣完成军转工作任务,他十分重视提高自身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几年来,他坚持对中央、省有关军转工作的领导讲话和政策文件进行反复学习,认真领会军转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军转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军队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同时,针对一些政策上的难点问题,注意查找文件依据,仔细推敲分析,从而使自己能全面深入地理解政策,准确灵活地运用政策。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成了部里乃至全市有名的“军转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军转工作也迫切需要改革。作为一位做具体工作的同志,他并没有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做好安置工作,而是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针对军转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因循守旧,坚持开拓创新,认真探索军转安置工作的新办法、新措施,为领导献计献策。在参与制订各单位接收安置指标时,能结合市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提出的建议比较合理可行。1998年,我市尝试对部分单位采取考核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接收安置军转干部,1999年在市本级全面实施了考核考试安置军转干部办法,这项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军转干部、接收单位和部队的高度评价。他具体参与了方案调研、制订和组织实施的全过程工作,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他的出色工作,他被评为1999年度全市“双拥”工作先进个人,并于2002年被授予省先进军转工作者称号。
他坚持原则,注意廉洁。做干部工作的同志在工作中有时会碰到一些部门和个人联络感情、打听消息等情况,他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对工作对象提出的合理要求,能办的,他尽心办,不能办的,能做到严格把关,不随意许诺,同时解释清楚情况,做好思想工作,让对方心服口服。对于工作对象送的礼物,他都能婉言谢绝,实在无法推辞的,则主动上交。他严守秘密,淡泊名利,能正确对待个人名利得失,从事干部工作这些年来,他始终做到办事公道,严于律己。他以自身的人品和业绩赢得了工作对象和部里上下的一致好评。
毛姚世同志先进事迹
中共余姚市委组织部
一个12年如一日,拎着一个旧式手提包,早去晚归,俯首组织工作的老组工干部,兢兢业业,谦虚谨慎,淡薄名利,一丝不苟,以廉洁、勤奋的优良作风,以苦为荣、无私奉献的精神,自觉的党性观念和一身正气、道德高沿的人格魅力,不断诠释着组工干部公道正派的深刻内涵和良好形象。这个形象,群众公认,令人敬慕。他就是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组工事业,多次被评为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曾被评为宁波市组织部门信访工作先进个人,余姚市委组织部副局级组织员毛姚世。
平凡岗位,演绎着不平凡的奉献
1993年8月,已经45岁的毛姚世,因优良的思想素质和品德,从余姚镇纪检委委员任上被选调到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工作。虽然经济收入每年减少近万元,但他二话不说服从组织决定,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组织工作中。当时,部里分工叫他编写《余姚市组织史资料》第二卷,作为只有在职中专文化,又长期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他,难度可想而知。针对写组织史工作量大,要求高的实际,他翻遍部里所有资料,在部档案室和市档案局一沉就是一个多月,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虚心向领导和同事请教,刻苦钻研,经常白天收集资料,晚上写材料。1994年12月,他妻子因肺部感染住进了医院,他医院、单位和家里三头跑,晚上加班时夜更深了,睡眠严重不足,眼里时常布满血丝,领导叫他多休息,他却说工作要紧。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查阅资料5000余册,走访组织系统干部300多人次,写完笔记30余本,高质量地完成了组织史资料编写并按时出版。1997年,他到干部二科并被任命为副局级组织员,科室人手少,工作量大,但他依然承担起了编写《余姚市组织史资料》(简本)的任务,编写质量居宁波各县(市)区前3名。12年来,他时刻收集着组织工作的各方面资料,市党代会、人代会及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组织人事任免···,他都随时记载着,在平凡的岗位中默默耕耘着、奉献着。经他整理并编印归档的各类材料达70余卷,既规范又整洁,只要领导或同事问起,他都能脱口而出,并在第一时间找到依据,被领导和同事们称作了组织工作的“刻录盘”、组织史的“活字典”。
细风化雨,解不完的信访情结
1997年,他到干部二科负责组工信访工作,主动接过了这个“烫手的芋头”。他深知,组工信访无小事,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着组织部门的形象,甚至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只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公道正派的原则,坚持以政策服人、以感情动人的方法,坚持当好党员干部的知心人、困难群众的贴心人,才能真正做好组工信访工作。1999年8月,部里集中处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他就全身扑在调处工作上。当时,有一个于1950年8月在鹿亭乡供销社参加工作的褚节谷,建国前曾在建立民主政权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革命活动,在1953年被县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虽在1981年县法院对其进行纠错并宣告其无罪,但县供销联社却按当时县委政策小组讨论意见不予复工,并一次性给予300元补助了事。褚节谷多次要求全面落实政策,享受离退休待遇。毛姚世同志接手案件后,针对只凭平反文件无法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实际,积极与科室同志一道,冒着酷暑,白天到县供销联社、市公安局、市法院等多家单位进行走访了解,查阅解放前后的档案资料,晚上与科室同志分析材料,认真核对,在政策把握不准时虚心向宁波组织部、省委组织部干审处请教,最后由市委组织部、市供销联社给褚节谷按政策落实了供销社职工的退休待遇,并亲自上门给褚节谷宣读落实政策,让褚节谷感动得泪流满面并激动地说,党的干部还是好的多,我始终相信党。同样,对一个慈溪的信访老户陈志敖,在1949年成为余姚县公安局公安队战士,由于组织上对他的错误定性不当,被处理回家进行管制。后来多次上访和申诉,在1986年余姚市政府发文撤消原处分,恢复了政治名誉,每月发给生活困难补助30元。陈不服,继续上访和申诉。组织上又把这一重担交给了毛姚世,他也又一次走进了公安局档案室,仔细查阅当时的资料,逐条对照政策,最终由组织上给予落实了退职待遇,同样让陈志敖感动不已。现在只要他到余姚来,总要到毛姚世同志的办公室来坐坐,拉拉家常。对组工信访来说,最难调处的还是要求享受“三老”人员待遇的老同志来信来访。针对这些曾参加过一些革命活动的老同志,来访时,他都热情地搞好接待,对无理取闹的,始终做到骂不还口,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在调查落实具体政策时,他不顾自己的腰腿风湿,深入乡镇和农村,仔细了解情况,上门做好工作。遇到生活特别困难的,他不顾妻子没有工作、家庭经济收入拮据的状况,拿自己的工资帮助别人。他妻子有时还开玩笑地说他对自己亲戚都没那么好,他听到后也只是淡淡的“一笑而过”。受到他帮助的失业工人邹中明时常说,毛同志真是个热心肠的人,经常利用下来调查案件时来看我患病的妻子和女儿,帮助我解决生活实际困难,我一生感激他。毛姚世负责组工信访工作八年来,共接待上访党员群众500多人次,从没有与人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接手信访案件800余件,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为主调处了150余件案件,没有受过人家一丝恩惠,没有出过一次差错。
躬亲耕耘,甘作春泥终不悔
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甘为人梯是组工干部的代名词。在他12年的组织工作生涯中,当初和他一起进组织部的或者一起工作过的,大都成了市里的中层领导,有的还成为了乡镇、街道一方的“诸候”,但他却依然重复着年复一年的琐碎,拾缀着苦并快乐着的干部信访工作。在干部二科期间,他负责因公出国政审。有一个寒冷的冬天,他为了让一企业老总的出国政审材料能在星期一准时送宁波市政府外事办,星期天一大早,迎着寒风骑自行车从城北到城南,为其及时办理了手续,为企业出国洽谈业务赢得了时间。几年来,他办理了近4000人的出国政审材料,仅今年就办理了300多批600余人的材料,但他却从来没有出过一次国,甚至没出过一次远门。多年的辛勤耕耘,细致的工作作风,领导看在眼里,同事记在心里,每年公务员年度考核,经民主测评和推荐,他得票总是名列前茅,部务会议讨论也总是把他推为“优秀”,但他却每次婉言推辞,把得优秀的机会留给年轻人,总说我们老同志不能只想着自己,不能挡别人的路,我们只要干好本职工作,有“好事”应该让给有前途的人。这就是一个普通平凡、脚踏实地的老组工干部,一个像春燕衔泥一般躬亲耕耘的孺子牛,以自己忠贞的信念、宽阔的胸襟、无悔的言行,不断体现着组工干部“春风和日”般的形象。这形象是一轮春阳,暧人心田;是一面旗帜,昭示方向;是一个战鼓,催人奋进。
叶新苗同志先进事迹
中共慈溪市委组织部
叶新苗同志1997年9月调入中共慈溪市委组织部,现任组织部干事、干部一科副科长。从事组织工作7年多来,他始终以踏实敬业的工作精神践行着一名组工干部对党的事业的承诺。
对学习的执着,使他成了远近闻名的“书呆子”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面对新时期不断变化的形势和组织工作呈现出来的新思想、新特点和新问题,如何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叶新苗经常思考的问题,他深知理论武装的重要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叶新苗不断学习研究新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工作反复咀嚼、品味、揣摩,用理论学习的成果武装自己、提高自己。
叶新苗有个响亮的外号叫“书呆子”。从进部之初的“门外汉”,到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学习,是叶新苗最有利的武器,积累,是他学习的明显见证。每挪一个窝,他都会给后任留下厚厚一份“遗产”,一大摞一大摞相关工作的资料,在他的书架上,你永远能找到最新的组织工作动态。干部选拔任用、党员发展、信访处理,组织工作的各项业务知识,叶新苗无所不精,法律、计算机、现代管理,他也无所不通。中国加入WTO后,叶新苗又多了一项特殊的“任务”——“ABC”。对此,很多人不以为然,年近40,和英语绝缘10多年了,何必再受这份罪。面对质疑,叶新苗憨憨一笑:学英语有利于增强记忆力。连续几年,竟从一个“哑巴”进化到能和外宾进行基本的口头交流。正是凭着这股子劲,到部工作以来,叶新苗每年坚持至少完成一篇调研报告和其他大量文字工作,并有多篇独立或参与撰写的材料在省、宁波市发表或获奖。他始终坚持创新是组织工作的生命,而学习是创新的阶梯,时刻保持着敏感的组织工作嗅觉,经常深入钻研、探索组织工作的发展方向,结合实际,提出新的工作举措。
对组织原则的坚持,使他成为了大家公认的典范
公道正派,是党对组织工作的一贯要求,是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根本所在。叶新苗始终认为,组织部门是党委主管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在选人用人方面担负着重大的职责和任务,只有坚持公道正派,才能保证把那些能够自觉坚持和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组工干部的对象是党员干部,是做人的工作的,只有自身正派,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以一种人格的力量赢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信任。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的公信力。
熟悉叶新苗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实头”,平时没有什么应酬和交往,更没有什么特殊的个人爱好。他知道从事组织工作,特别是搞干部工作,有些话别人能说他不能说,有些事别人能做他不能做,有些场合别人能去他不能去,所以不会喝酒、不喜“娱乐”便成了他推却应酬的最好借口。但他又是个出了名的“倔头”,对一些人和事,特别是干部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切实做到挖深挖透,在如实反映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坚持维护干部考察的严肃性。在干部调整时,面对多方的问讯,他坚持做到守口如瓶,在调动还没有正式公布之前,别想从他那里获知一丁点的信息,至于想说说情、走走关系那更是不可能了,如果还敢硬着头皮上,对不起,肯定得吃闭门羹。调动后,他又积极如实反馈群众意见,确保干部工作的延续性。
2002年,慈溪市组织开展了民主评议机关活动。由于名次排列直接关系到各参评单位在群众中的整体形象,并与参评单位干部职工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这项工作迅速成了各界人士的关注焦点,也处在了舆论的旋涡中心。作为具体操作者,叶新苗紧张有序地把各项要务、细节落到实处,并坦然面对了各界质疑的目光,每一份评议表,都认真校对,每一个意见建议,都认真整理。连续三年的民主评议,没有人对评议组织的公正性提出任何疑义。从民主评议机关,到机关效能建设,甚至到市党代会、人代会选票的最后印制,处处见证了叶新苗的一丝不苟,他用公道正派和认真细致这经纬线给出了自己对组织工作的定位。
对组织工作的热忱,使他在对事业的追求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不少人眼里,“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可叶新苗把这理解为思想上的进步、素质上的提高。叶新苗对名利和个人得失看得很淡。到部7年多,在干部科、组织科、办公室等各个科室转了个遍,但从没有半句怨言,点到哪亮到哪。在副科级干部的职位上停留了近5年,年届不惑却毫不懈怠,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劲头,工作业绩有目共睹,年度考核连年优秀。对每一位新进部同志,他都不忘给予诚恳的意见:用始终进取的心态对待工作,用始终平常的心态对待升官。
叶新苗还是个出了名的“老黄牛”。对工作,无论份内份外,不分大事小事,叶新苗始终兢兢业业,从不推托。加班是组织部的常事,但对叶新苗来说,加班更是家常便饭,晚上和节假日,他基本上都“泡”在办公室里,正是在那一方斗室,练就了叶新苗的一身硬功。但又谁知道,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老病号”,在那灯影后,是医生郑重的叮嘱——千万不能长期劳累,是妻子心疼的哀怨——你还要不要命了。
别看叶新苗看上去不苟言笑,难以接近,但在实际工作中,他总是带着满腔的热忱和真挚的感情。党员干部来信来访,他从来都是热情接待,耐心解释,只要政策允许,要求合理,都在职责范围内解决好。为了方便群众办事,他还及时提出了“AB”岗工作制、限时办结制等建议,受到了群众好评。
平凡之中树形象,执著之中见实效。在叶新苗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公道正派、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体现的是一种无私无畏、不计得失的思想境界。
林亚芬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中共奉化市委组织部
从1988年进组织部起,林亚芬同志从事组织工作已有16个年头,无论是从事干部档案工作、干部科内勤工作还是干部培训、参照工作或任干部二科科长,都能认真负责、刻苦钻研业务,脚踏实地开展工作,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十几年如一日无私奉献,而对名对利,又淡然处之。多年来,林亚芬同志以其出色的表现得到了部内外同志的普遍好评。
干一行,爱一行,务实创新
组织部十多年时间里,林亚芬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她都积极主动、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好。早在从事干部档案工作期间,为提高干部档案的利用率,在充实干部档案内容、科学分类档案材料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建议,得到宁波市分管领导的肯定。并着手对我市干部档案中以前不全的材料进行了多方搜集、补充,对档案材料中有误的内容进行了核实纠正,并为以前遗漏一级工资的干部加上了工资,提高了干部档案的使用效果,由于踏实过细的工作,1995年我市的干部档案工作被宁波市委组织部评为先进单位。干部二科负责参照工作后,能刻苦钻研相关政策,准确领会把握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对上级没有具体规定的内容和事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操作建议,及时做好领导参谋。由于人员过渡、职位设置、非领导职务评审等工作政策把握贯彻较好、把关较严,工作进展顺利,奉化市的参照公务员工作得到省委组织部的肯定,在全省参照公务员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她还针对非领导职务设置的多样化和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性,提出了按岗设置非领导职务的意见,撰写的参照工作有关文章被宁波组工内参录用。林亚芬同志在工作上有较强的开拓精神。任干部二科科长后,能带领科内同志抓住工作重点和难点积极探索,为提升干部素质,提高干部培训质量,在拓宽培训路子、丰富培训内容、把好师资质量关上,动了不少脑筋,先后与高校联合举办了政工干部本科班、英语大专学历班和城建规划、外贸、经济知识等专题培训班,还针对平原和山区干部的不同需求,组织了讲师团,开设不同课程,送课下乡。比较早地实施了菜单式培训,提出了学时学分制思路,在市领导的重视下,近二年干部培训工作力度大,形式多,质量高,得到市领导的肯定和干部们的好评。我市的做法2003年在省委组织部培训杂志上进行了登载。2003年初,围绕干部监督工作难点,林亚芬同志积极向领导做参谋,并与审计局一起实施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并取得成功。参与撰写的《关于建立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调研文章被刊登在省《时代先锋》第3期上,省委组织部洪复初副部长作出重要批示给予高度评价。并分别荣获省委组织部和宁波市委组织部调研文章二等奖和一等奖。
一丝不苟,任劳任怨,默默奉献
在部工作期间,能始终以工作为重,一心扑在工作上,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是组织部工作需要,林亚芬同志都愉快地服从,能努力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做好工作。89年年底部里工作忙,又逢市级班子换届,两代会召开在即,年初奉化局级班子需调整,部里人手少,每位干部都在满负荷工作,恰逢怀孕在身的她妊娠反应重,为了不影响工作,不增加其他同志的工作量,她偷偷去医院做了流产,休息几天就到部里上班,同志们得知后很受感动。为不影响工作,一直来将儿子托给其母亲照顾,就连孩子生病住院也很少请假,2004年10月,她儿子因急性阑尾炎住进医院需立即动手术,她接到学校电话匆匆赶到镇海医院,儿子动好手术后由其母亲照看即返回。平时,晚上和节假日休息天,部里常有她的身影在加班加点。1995年那年干部科人手少,一人承担了两人的工作量(兼干部科内勤和知识分子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及时变更内勤资料,使干部工作资料保存齐全,内容准确,提供快速,为提高干部工作的效率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得到领导和干部科同志的好评。她十几年如一日,对工作一丝不苟,踏实勤奋,默默无闻,任劳任怨。2002年在下乡中了解到乡镇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迫切需求,积极做好部领导参谋,会同科技局、科协等单位联合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服务活动”,根据奉化特色农业实际,开设了《WTO与浙江农业》专题讲座和杨梅青梅草莓西瓜育种栽培和植物保护技术专场等五个技术咨询专场,邀请13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省市专家亲临现场指导,有近1000名基层干部群众踊跃参加,与高校、科技院所达成了3项农业合作协议,深受群众的欢迎。
安于清贫,甘为人梯,淡泊名利
林亚芬同志识大体,顾大局,始终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名利得失,安心自己的本职岗位。当有人对其说:“组织部工作比较清苦,早日要求领导调单位”时,总说“部里工作环境好,要做好工作,组织上需要,要听从组织安排。”话语朴实,但却发自内心,表现出其守得住清贫的本真。作为已从事了16年组织工作的一名老组工干部,面对其他同志的调出提拨或重用,她都能正确对待。在名利面前,她考虑更多的是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1993年因从事干部档案工作出色,得到宁波市委组织部的肯定,但她坚持认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同志们的支持,谢绝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而要求改评为先进单位。林亚芬同志政治上,对党的信仰坚定,严于律己,而对待同志总是热情、平和、大度,关心同志;服务意识强,有事找她,总能尽力相帮。接待来访群众,在耐心做好政策解释、思想工作的同时,能尽力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一精减退职干部年老体弱,常生病住院,家里又遭遇火灾,找到组织部要求提高精减补助费,在耐心解释国家政策的同时,协调民政局、慈善总会和所在镇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来访干部感受到党的关心和温暖。处事能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学习上,不断进取,刻苦学习理论时事,钻研组工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大学本科毕业后,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参加了政工本科班、英语大专班学习。生活上,心态比较平,能知足常乐;林亚芬同志能时时处处维护着一名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在干部中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更为组工干部树立了榜样。
鲍亦君同志先进事迹
中共宁海县委组织部
鲍亦君于2002年3月份进部工作,牢记党的宗旨,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守组工干部纪律,出色完成本职各项工作,得到部内同志的一致认可。2003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
一、学习上孜孜不倦,理想信念坚定。鲍亦君从不放松自身学习,几年如一日,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力学有理论上学深学透,不断提高政治水平。平常手不释卷,上级的文件必读,上面领导的讲话必学,与工作相关的材料必看。能把学习政治理论与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是一个靠得住的干部。在2003年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中,其所写的体会文章《把公道正派体现到具体细节上》被中央、省、市组织部刊物录用,得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郁义康同志的批示,被评为中央组织部“树组工干部形象”征文三等奖、市委组织部“公道正派”征文一等奖。
二、业务上精益求精,能切实履行岗位职责。鲍亦君从工商局调过来时,与信息工作、文字写作等工作接触不多。到部工作后,马上作为组工信息员,负责上报信息和本级《组工情况》的编写。他知难而进,干中学,学中干。认真学习组工信息相关知识,对《党建研究》、《时代先锋》、《秘书工作》等期刊及上级下发的文件、信息等材料仔细研读。由于组工信息是一项政治性较强的工作,他除了认真阅读上级文件外,还做到每天收看电视新闻、报纸等,关注时事政治。为了能尽快提高其自身的写作水平,他还自费订阅了《咬文嚼字》、《写作》等一系列杂志,用于平时学习。在上报信息时,做到既注重数量,又重视质量,既报喜又报忧,化力气开发高层次信息,不断提高信息质量。在编写本级信息时,精心挑选素材,仔细校对文字,保证信息质量。在文字材料工作中,能根据材料要求,全面了解相关内容,字斟句酌。如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关材料撰写中,将县委近几年出台的文件、制度进行认真学习,在读懂弄通的基础才动笔。由于其本人的努力,能拿出较高质量的文字材料,组工信息工作在全市也有较好名次。2003年,在全市列第三;2004年,在全省各县、市(区)直报点中列第七,在全市列第二。
三、工作上勤奋肯干,作风扎实。鲍亦君立足本职岗位,踏踏实实做事,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重实际、重实干、重实效。在想问题、办事情时,都能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实际工作中,埋头苦干。有人将信息工作比作“日日短平快,天天马拉松”,意思是讲按照信息工作的时效性,要求写作时间要快;按照信息工作的长期性,要求不间断上报有关情况,基本上每天都要写。他做信息工作也不例外,在他看来,如果白天去考察、下乡了,夜里来加班是天经地义的;如果上班时间在写信息,夜里来加班学点其他的东西也很正常。所以该同志一般夜里都在办公室加班,休息日也经常在办公室度过。有时由于材料要求比较急,加班到深夜也是家常便饭。自从他负责信息工作以来,平均每天上报1—2条信息。对领导布置的材料,都能在领导要求的时间前保质保量完成。他还经常主动配合其他科室的工作,从不推托。
四、名利上甘于淡泊,不计得失。鲍亦君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不攀比职务高低,不计较名利得失。在处理集体、个人利益关系上,顾大局识大体,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原单位是中层正职,进部后是一般办事员,工资待遇降了一大截,他从不在意,认为工作需要是第一位的,阅历也是个人的财富。到部后,一直从事文字工作,能守过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还乐在其中。在生活上比较节俭,个人从不进高消费场所,能用正当的物质享受来自我约束,做到心理上不攀比、行为上不奢侈、动机上不占有。并且做到当享受与奉献矛盾时,能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不过于追求享受,以免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能时常检点、反省,告诫自己“得必失之”。并在生活中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自觉抵制低级趣味。
五、言行上公道正派,严以律己。鲍亦君坚持实事求是,不人云亦云,不明哲保身。自觉保守工作秘密,不跑风漏气,不做组织纪律不允许做的事。在干部考察中,不论是否熟人都守口如瓶,严守纪律。对外做到平等待人,对到部办事的群众,他认为虽然办公室一天接待很多人,但来办事的群众不是经常到部机关办事,他们看组织部,就是看这一次的办事态度如何,所以他对来部办事的群众都做到热情接待,文明规范处事。有一次他与部内另一位同志到镇乡工作,因为还不到上班时间,就在外面等,该镇的一位领导碰到了,这位领导多次各种场合提起,认为组织部的同志能体谅人。对部内同志,一视同仁,对新进部的同志,热情帮助,坦诚相待。在生活中做到慎重交友。由于原来从事经济检查等工作,交往比较广泛,到部工作后,非常注意形象,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交的朋友不交。还经常告诫自己,组工干部就是要不一样,要坚决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从不接受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的宴请、礼品,也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亲友谋取私利。有一次去一个单位考察,谈话到中午12点多才结束,该单位领导一再邀请他们吃点便饭,被他们再三婉拒,该单位的领导见他们真的不去了,感慨说“组织部的干部真的过硬”。
沈成浩同志先进事迹
中共象山县委组织部
沈成浩同志于2000年1月到象山县委组织部工作,五年来工作勤勤恳恳、踏实肯干,业务能力较强,工作方式较好,注意组工干部形象,在干部群众中反响较好。
一、注重学习,努力实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该同志平时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面对近几年组织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把加强政治学习,积极投身实践锻炼,不断增强党性观念,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几年来,重视加强理论学习,比较系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大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高理论素养和思想水平,提高参谋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组织的指示、决定。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做到清醒、有主见、不随波逐流。
自觉加强党性锤炼,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想问题、信访接待、干部考察了解过程中,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重视加强道德修炼,经常反省自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思改过,老老实实做人,诚诚恳恳做事,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和人民公务员,做一个自觉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堂堂正正的人。
二、立足本职,勤奋工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该同志对自己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坚持不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拼搏斗志,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度的主动精神去完成组织交付的每一项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不计个人得失,坚持一切以工作为中心,以结果为评判,追求高标准,做好本职工作。一是工作勤奋,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强。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工作积极主动,爱岗敬业。组织部工作任务比较重、工作量大,几年来,无论在干部一科、还是在干部二科,能一如继往地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和工作热情,经常加班加点,毫无怨言。2002年下半年在机关届末考察中,由于时间比较紧,材料多,和科室同志一起连续工作了两天两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所有的上报材料,并且质量也比较高,得到了领导的好评。二是工作严谨细致,认真负责,对每项工作都能全身心投入,力求做好。各种基础性材料、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和各类信访件都能认真对待,尽量减少或避免差错。三是原则性较强,自身比较正气。注意吸收不同层次干部的意见,对干部的评价、推荐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严格遵守干部工作纪律和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四是作风比较务实,有较强的吃苦精神,工作任劳任怨。平时经常下基层了解干部情况,多渠道采集信息,为领导决策做好参谋。今年9月,我县西周镇群众上访,他和部领导一起,在西周镇吃住一个月,一方面配合县工作组做群众工作,另一方面经常找干部谈心,了解干部情况,在重大事项中考察干部。五是有一定的奉献精神,能以工作为重。在父母生病、妻子儿子车祸、儿子住院动小手术的情况下,能在照顾好家人的同时,尽量做到不影响工作。特别是在2002年上半年,儿子刚动好小手术,就马上赶到单位处理好事情。
三、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正确估价工作成绩
近几年来,干部工作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工作难度相对增加。该同志能在总结继承过去一些好做法的同时,重视调研工作,摸清工作底数,理清工作思路,抓好工作落实,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建立干部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去年上半年,根据部主要领导的建立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的思路,和县有关单位积极抓好落实。当时正值非典时期,他和部主要领导几上杭州,和浙大远程教育学院进行衔接,边工作、边探索、边钻研,在较短时间初步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教育网络体系,有效地解决了我县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为干部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平台。二是进一步加强了年轻干部的培养。注重对年轻干部的理论培训,加强对中青年干部的实践锻炼,把优秀年轻后备干部派到生活条件艰苦、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乡镇经受锻炼,提高他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能力。建立了后备干部到县委政法委、县信访局挂职锻炼制度,目前已有两批8人到有关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制订了《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管理暂行办法》。三是加强乡镇、街道干部管理工作。开展镇乡、街道一般干部交流工作,进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的结构,提高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工作的有效开展。实行了镇乡、街道干部量化考核工作,在茅洋乡试点的基础上,在条件成熟的乡镇推行了干部量化考核,目前近一半乡镇开展了此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得到明显提高。四是认真做好干部考察推荐工作。进一步改进干部考察办法,提高干部考察的质量。实行“五必谈六必访”考察办法,对有关单位、有关人员进行走访了解,客观全面地了解干部。平时客观公正地向组织推荐干部。五是配合做好其他工作。他组织纪律性较好,不管是科内工作,还是其他科室的工作,都能自觉服从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廉洁自律,洁身自好,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该同志十分注重自身形象,以公道正派、求真务实、廉洁守纪的要求规范自身言行。对人的评价、推荐和处理上,敢于讲真心话,讲公道话。介绍情况,反映工作能实话实说。能淡泊名利,甘当人梯。能严守纪律,维护县委、县委组织部权威,不该说的绝对不说,不该看的绝对不看,不该记录的绝对不记录。在待人接物上,有节有度,不搞亲亲疏疏。同志之间真诚相待。始终坚持把廉洁自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平时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加强思想改造,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形形色色的诱惑,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工作中能严格遵守有关规定要求,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在公务活动上,能清醒地认清自己的角色和所产生的影响,注意自己的言行。
宋 雁同志先进事迹
中共海曙区委组织部
在海曙区委办公楼,经常可以看到有位年轻干练的女同志,迈着轻快的步伐,有条不紊地办理各项工作。在大家心目中,她勤奋刻苦、学以致用,十分注重理论涵养的积累和政策水平的提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她爱岗敬业、业务娴熟,常常一头扎进工作,忙开了,就不知疲倦;她心系群众、服务至上,总是对来信来访提出的疑难问题耐心解答、积极落实;她秉公办事、铁面无私,严守干部工作纪律,为身边的同志做出了表率。她,就是我们的优秀组工干部,海曙区委组织部副局级组织员、部务会议成员宋雁。
孜孜不倦、奋发进取,是学以致用的“有心人”
宋雁从1996年10月进海曙区委组织部工作开始,就立志成为业务精通的组工干部。她深知组织工作的政策性很强,工作的影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往往是一批人、一群人,因此尽管已拥有河海大学港航专业本科和中央党校法律专业本科文凭,2003年还是继续投入到中央党校研究生班的学习当中。她善于抓住每一次的机会,努力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2002年中共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颁发后,她认真精读,并与原《条例》进行反复的对照比较,掌握新《条例》的精神实质并逐条熟记。2003年区委、区人大、区政协换届之前,她系统地学习《党章》、《宪法》、《地方组织法》、《政协章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成了区里组织选举的“行家”。
“书到用时方恨少”、“理论水平不高工作底气就不足”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部机关支部书记,从每年支部活动主题内容、形式探讨设计到具体操作组织都亲力亲为、精益求精。各项活动能做到谋划周密、善始善终,取得预期的效果和目标。除了积极主动参加集中学习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克服丈夫忙、女儿小、家庭事务多的困难,见缝插针坚持日常自学,经常思考所学知识的主旨和内涵,努力在党性修养、理想信念、宗旨观念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经受洗涤。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她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使她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高效率、快节奏,是组织工作的“能人”
熟悉宋雁的干部群众常亲切地称她是年轻的“老组工”。的确,她在组织部工作已有9个年头,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知识掌握全面。在任办公室主任5年多时间里,针对工作繁、细、杂等特点,尽力发挥好协调、服务、枢纽和参谋助手的作用。办公室人少且都身兼数职,她作为办公室主任,又是部里的信访接待员、慈善联络员、会计出纳员,不仅有很强的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而且办会、办文、办事样样在行。2002年有一段时间兼了组织科工作,其中2个月时间组织科就只有她一个工作人员,2003年5月份开始兼了干部科负责人工作。在大量的工作任务面前,她不是畏难和退缩,而是积极服从组织安排,任劳任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弹好钢琴”。无论工作多忙、任务多重,她都善于调节,办事果断、行事敏捷、讲究工作效率。她经常利用8小时以外的时间,加班加点,一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即使在其心爱的女儿生病无人照看时,仍以工作为重。女儿常抱怨妈妈“总是很忙”,但因此也就从小养成独自在家的习惯,早早地学会烧饭等家务活。
“组织工作无小事”是宋雁脑海中始终绷紧的弦。她在埋头工作的同时,也不忘抬头看路,经常与同事们一起探讨、交流工作,充分调动科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追求“打破沙锅”而不是“蜻蜓点水”;她善于协调横向部门、整合资源优势,在组工信访工作中能充分发挥已建立的组工信访工作网络的作用,及时与公安分局、老干部局、信访局等协调联系,搞好调查摸底,掌握有关人员动态,出色完成组织部门维稳工作任务。
“巾帼不让须眉”。多年来,她主动做好每月20日的“部长夜谈”的协调和服务工作,组织安排重大节假日困难党员、“三老”人员的慰问以及扶贫帮困工作。她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全区性大规模干部考察考核工作,如届中、届末考核、每年区管领导干部的年度立体考核、“公选”副局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录用考察、干部日常晋升考察以及部分系统单位中层干部考察。2003年,在区委、区人大换届大会上,除了常规的组织工作外,由宋雁负责的一系列选举工作严谨细致、井然有序,从而使换届工作顺利圆满完成。2003年组织部开展全区公开选拔培养后备干部,从制订工作方案到联系考试事宜,从组织考察到落实培养措施,她自始至终参与全过程,当年这项干部“源头工程”在全区取得深远良好的影响。
情系群众、排忧解难,是为民办事的“热心人”
对本职工作有一份挚热的爱,渗透在宋雁平时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里。尤其在信访工作中,她深感作为新时期的组工干部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牢记人民公仆的职责,认真接待好每一位来访的同志,仔细处理好每一件来信,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三个代表”在工作中的践行有更深切的体会和更明确的要求。2003年4月,一对母女满怀期望地来到组织部,要求领导主持公道,解决问题,宋雁同志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从女儿的叙述中得知,她父亲1969年因公牺牲,母亲是烈属,听人说按政策规定可享受离休干部货币分房待遇,但父亲的人事档案又不知下落。宋雁同志了解情况后,多次走访了市委组织部、民政部门,共同商讨解决办法。通过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人事档案,并相应落实了货币分房标准。当这对母女再次来到组织部时,喜出望外,激动地握住宋雁同志的双手不停地说:“谢谢,宋同志,谢谢,宋同志。”
公道正派、勤政廉洁,是坚持原则的“铁面人”
“实事求是办事,实实在在做人”是宋雁的人生信条。她认识到人格的力量和非权力性权威对开展工作的重要性,非常注意自身的党性修养和道德品行,做到说话在明处、办事在明处,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勇于承担责任,客观公正、公道正派;她严格遵守党政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生活检仆,努力实践着古训:心莫贪,宁静致远,时时处之。不计较个人得失,淡泊名利,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坦荡的心态。
对组织她常怀感激,在工作标准上自我要求非常严格;对群众她热情服务,积极为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而奔忙;对机关同志她常怀友善之心,以诚相待,力所能及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在部内较好地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对那些想利用她的职权,要她“帮忙”的人面前,她始终坚持原则,不徇私情。1998年,宋雁在干部科负责办理出国政审,一家企业副老总为了“联络感情” 送来代币券,她坚决拒绝他的“好意”,并向他详细讲解了出国政审有关政策。同样,这几年来,当老同事、老同学找到她想了解一些干部调配情况时,总是被她婉言回绝,维护了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几年来,宋雁恪尽职守、勤勉敬业,以优秀的业绩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赖,先后被评为1997-1998年度,2001-2002年度海曙区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三年机关考核优秀。面对这些荣誉,她总是淡然处之,也许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才是她最大的欣慰。
石信康同志先进事迹
中共江东区委组织部
石信康同志是宁波市江东区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1992年起,一直在武警宁波市支队政治处从事组织人事工作,1999年转业到江东区人事局工作,2001年1月到区委组织部干部科工作。 在多年的干部人事工作中,石信康同志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人业绩,但他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凭借自己踏实的工作作风,以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廉洁自律的个人素养、细致谨慎的工作态度和高质量高标准的工作要求,展现了一名组工干部朴实而真实的形象。
思想过硬 淡泊名利
石信康同志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多年的部队熏陶造就了他优秀的个人素养,转业后更加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始终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公道办事、踏实做人。他为人正直,待人热心,对科里的同志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对部里的每位同志以真诚相待,还乐于帮助别人。一次,部里的一位同志家里发生困难,他积极捐款帮助。石信康同志多年的组织人事工作经历,造就了他作为一名组工干部的优良气节。工作中,默默无闻,甘为人梯,比他资历浅,经他考察的年轻干部,提拔了一批又一批,而他依然能够对本职岗位的工作充满热情,保持着良好的工作心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石信康同志为人谦逊,淡泊名利,从不和周围的同志争功,也从不为个人利益而计较得失。
爱岗敬业,勤奋刻苦
石信康同志调入区委组织部工作,特别是担任干部科科长后,把组织对他的信任转化为巨大的工作动力,一门心思地扑在工作上,分管的各项工作,都做到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为此,他每天早晨都提前到单位上班,晚上经常加班到十点以后才回家,周六、周日基本上都在办公室工作。在家人的眼中,他俨然是一个“不称职的家庭成员”,对家人的关心比以前更加少了;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工作狂”,对待工作近乎痴迷,科室的同志,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都经常接到过他询问工作、研究工作的电话。有段时间,他妻子患牙病发烧,连续数夜睡不好觉,为不影响工作,他只能晚上陪妻子到医院看病,白天带着倦意坚持上班。石信康同志平时是这样,在紧要工作关头更是如此。在干部调配工作紧张时期,他白天带考察组深入开展考察工作,晚上收集考察资料,科学、全面、正确地研究撰写考察材料,用于休息的时间就更少了。
精通业务,办事干练
说起干部科干部的素质,组织部门的同志都知道,必须要有丰富的阅历、清晰的思路,要有很强的知人识人能力、思想工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这一点,石信康同志做得很好。工作中,一有空隙,他就翻阅干部的档案资料。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各部门进行调研。他对全区区管干部、科级干部、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情况了如指掌,对全区区管领导班子结构和班子建设情况都了然于心。多年来,他一直是干部科的业务骨干,大量的干部工作文字材料基本上出自他一人之手。最多的一年,干部科共出了将近100余个文字材料,他几乎每3天要完成一个。经他手提交的文字材料都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得到了部领导的一致肯定。特别是干部考察材料观点鲜明、分析到位,起到了很好的考察把关作用。担任干部科科长后,他能合理安排科里同志的工作,使得干部科繁忙的工作进展得有条不紊,整个科的工作效率高,质量优。
廉洁奉公 公道正派
干部科作为干部任免、调配的重要部门,能否“公道正派”、严守原则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能,直接影响着干部工作的严肃性。作为科长,石信康同志对此有着深刻、到位的认识。上任科长第一天,他就对科里的同志提出三点要求:不能将干部工作中的保密事项透露给任何人,包括家人;不能帮亲朋好友托关系、说情;不能接受他人的馈赠、请客。他还要求科里的同志要树立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公道正派,勇于对党的事业、对干部和群众负责的思想,防止和克服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程序看作是实现领导意图的一种形式、进行“印证性”考察和“走程序”的观念和做法。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严守组织人事纪律,坚持原则,充分展示了公道正派的工作作风。在干部管理过程中,他始终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相关规定,坚持选人用人标准,以对组织、对干部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工作,坚决抵制干部任用上的不正之风,不搞亲亲疏疏,不搀杂个人私情和好恶。对每一位干部的考察,都作科学周密安排,全面了解分析干部的考察情况,以确保干部考察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全面性。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在工作中廉洁奉公、公道正派的作风,石信康同志在广大干部中有着很好的口碑。
勇于开拓,大胆创新
随着执政环境的日新月异,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石信康同志平时十分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几年如一日常学不缀,注意在第一时间研读中央、省市重要会议精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工作方面的重要举措和重大进展,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存量,并以之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尤其是近些年来,他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相关精神,从区情出发,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深入调研,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按照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要求,积极研究探索。积极参与了《中共宁波市江东区委全委会任用、推荐领导干部表决和征求意见办法》的调研和起草,特别是今年在组织部协助区委开展《加强执政主体和执政基础建设调研》和《加强执政制度建设调研》两个调研工作中,在调研的组织和调研报告起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为部领导、区委领导的决策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材料,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在人才工作方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对我区制定人才工作决定、规划和相关政策,提出了很多针对性的、有一定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受到了部领导和区委领导的肯定。
倪海雁同志先进事迹
中共江北区委组织部
倪海雁,女,1965年11月出生,1985年参加工作,1993年任孔浦街道党政办主任,1995年提拔担任甬江镇组织委员,1998年10月进组织部干部科工作,历任参照办主任、干部二科科长、部会成员、干部一科科长。
倪海雁同志在10余年的组织工作生涯中,从一名普通的组织委员成长为一名干部科科长,自始至终都将淡泊名利、忠于职守作为座右铭,坚守组工干部公道正派的信条,勤恳工作,乐于奉献,为江北区组织工作发展洒下了辛勤汗水。2003年,倪海雁同志光荣地当选为区第六次党代会代表,并被评为区级优秀党员;同年,在全区区管干部年度考核评比中,她当之无愧地成为江北区仅有的5名优秀区管干部之一。
“从内心来说,我十分珍惜工作岗位,10余年的组织工作经历,使我对这项工作怀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和割舍不断的情感。”1995年,当时任孔浦街道党政办主任的她被提拔担任甬江镇组织委员时,便暗暗下了决心,要忠实地为组织工作这个神圣的职业而努力工作。于是乎,在甬江镇那段日子里,人们总是看到她忙忙碌碌的身影,镇机关最早到岗的几乎是她,最迟下班的几乎也是她。由于出色的工作和为人公道正派的良好品性,不久,她便被区委组织部选中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组织工作者。
尽管在担任组织委员期间,多多少少接触到一些组织工作业务,但真正到了组织部门工作特别是从事干部工作后,她对这项天下最难的——“人”的工作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也懂得手中之权的意义。为掌握工作主动权,倪海雁同志一有空闲就浏览干部名册,有意识地记住区管干部的年龄、学历等基本情况,还特别抓住“三讲”教育期间,组织上大规模地了解考察干部的有利时机,了解掌握干部的优缺点、性格特征、志趣爱好等,使每位干部的情况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还牺牲大量业余时间,多次放弃与女儿、与家人共享欢乐的机会主动学习干部政策、文件,并在考察中有心揣摩学习领导者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静心思考反映出来的问题,以便引以为戒。此外,还通过参加电大、党校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做好新时期组织工作的本领。通过努力,不久,倪海雁同志便成为部里的业务骨干。
“淡泊名利”是一名合格的组工干部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对此,这位提拔时还是全区最年轻的区管女干部自有她的说法,即保持良好宁静的心态。“心静如止水”。心静才能对身边纷繁的事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对于她这位管干部的“干部”来说,更要求如此。俗话说,“进了组织部年年有进步”,而这句话却怎么也应验不到她身上。进入组织部门6年间,与她一起提拔的人,有的已成为单位的主要领导,职务明显超越她,甚至比她晚几茬提拔的有不少也与她平起平坐或成为她的上级;有的已在“实惠”的部门干了好几年,收入与之相比差距越来越大;有的领导干部实际工作干得不多,但国内外考察却多次“幸运”地落到头上,而她却从没迈出过“国门”一步。这些落差,对于这名要强的人来说,心底偶尔间也会产生些许波动。特别是那年,部里人事调整,原干部科科长因工作需要调往他处,眼看干部科就数她资历最老、业务最好,按理接替科长位置顺理成章,但事情的发展却没有按惯常的思维进行,最终这份“肥缺”还是落到另一位进部不久的同志身上。有的同志关切地问她对此事的看法,她的回答却非常干脆:名和利不是自己所能把持的,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职级待遇这些事情应该交给组织去考虑。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不仅心无二用、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还真心实意地配合那位新来的科长处理业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组工干部淡泊名利的至深内涵,经受住了名与利的考验。
“身正不怕影子斜”。一名组工干部不仅要有优秀完备的人品,更要有公道正派的良好素质。组织部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职能部门。她深知,用好一个干部,就是树立了一面旗帜,不但可以促进事业发展,更能激励一批干部努力工作,奋发进取,而用错一个干部,不仅对事业造成损失,更会打击一批干部的积极性,造成不良风气。因此,这些年,在干部考察任用工作中,她不光深入了解,认真听取不同层面同志对考察对象的情况介绍,运用娴熟的谈话技巧敏锐地捕捉每条信息,聆听谈话者的弦外之音,有时宁可放弃休息时间,力求全面了解考察对象,而且对掌握到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客观、准确、公正地评价每一个考察对象,如实全面地向党委汇报,并公正合理地提出任用建议,努力为领导当好参谋。据不完全统计,2002—2004年间,她经手考察的百余名干部中,目前尚无出现考察情况与现实表现不相一致的现象。
“责任心强”与“口风紧”是组工干部又一内在素质要求。对于所处这个敏感岗位,倪海雁同志多年来养成了“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问的不问”的工作习惯,不仅按规定和程序撰写、归档、销毁与干部人事有关的材料,而且对干部考察、初拟人事任免方案和集体讨论安排等环节严格做好保密工作,守口如瓶,许多与她熟悉或不熟悉的人都领教过她的“口风”,有的甚至对她产生了误会。近年来,组织工作任务重、标准高,要求组工干部更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2003年,时逢江北区“两代会”换届之年。对于这项工作,组织部的同志都非常清楚其中的意义与份量,许多领导也给予高度的关注。这对于直接负责组织组工作的她来说,责任与压力显而易见。那段日子里,她带领全体组织组成员不分昼夜地为换届精心作着准备,尽可能地考虑到细枝末节,有时病了还在坚持工作着,一些同志看到她嘴唇起泡了、人消瘦了,关切地劝她休息一下,但她还是一心扑在换届工作上,即使在同志们休息的时候,她也在为接下来的工作周密地思考着。正是由于她以及同志们的辛勤工作,这次换届选举完成得非常出色。同样也在该年,江北区开展了公开选拔区管领导干部和区管后备干部(即“双公选”)。为完成这项涉及面广、程序多、时间紧的新工作,她认真借鉴兄弟地区经验,考虑本地特点,与部内同志一起精心策划、反复探讨、多次修改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程序操作,有效地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个人走上领导岗位是组织造就培养的结果,只有忠实地服务于岗位,履行好职责,才能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和干部群众的期待”这就是倪海雁同志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忘我工作的动力源泉,也是她真实的心灵写照。
蒋士勇同志先进事迹
中共镇海区委组织部干部
在县市区一级的组织部一干就是9年的干部可能不多,镇海区委组织部干部蒋士勇就是其中一位。1997年10月,蒋士勇同志调到镇海区委组织部工作,转眼已有9个年头,期间在组织科、干部一科两个工作岗位工作,他也从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磨练成了一名成熟的组工干部。
虚心学习 广猎知识
组织工作涉及面广、业务性强,无论是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还是干部工作,都有很多政策规定方面的业务和具体操作方面的业务。到组织部门以后,蒋士勇同志通过向部里的老同志学习、向书本学习、在每一次实践工作中学习,多问、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刚到组织部时,部领导交给他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做组织年报。厚厚一本100多页的党内统计年报,对于从未接触过的小伙子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他通过自己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数据内部规律性的东西,对于不懂的内容,虚心向市委组织部有关处室同志请教,那一年向市委组织部组织处的询问电话不少百个,最后终于及时准确地完成年报工作任务,一次性通过市里的验收。而在以后几年的年报工作中,他也成了行家里手,在全市党内统计年报分析报告评比中,连续三年获奖,其中《镇海区农村党员先进性现状的分析与思考》、《镇海区女党员队伍现状分析与思考》均获得当年全市评比一等奖。
为了熟悉基层组织的基本情况,在组织科工作期间,蒋士勇利用各种机会多下基层,跑遍了当时全区原151个行政村、19个社区居委会和所有的“达规范、创四好”企业,为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在干部科期间,为了尽快适应工作,他从熟悉“政策”和“人头”着手,仔细翻阅了近十年来干部工作有关文件和每位区管干部的基本情况、主要优缺点。
勤奋工作 勇于创新
组织部作为党委重要工作部门,承担了繁重的工作任务,蒋士勇始终感受到一种紧张的工作气氛,为了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也是常有的事。9年来,蒋士勇继承组织系统的优良作风,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能努力工作,做好参谋,创新工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1999年8月,当时蒋士勇还在组织科从事党员电教工作,临时接到上级指示,要求传达揭露“法轮功”邪教组织本质的重要精神,根据市委组织部下发的一盒录像带,各县市区自行复制并下发到直属党委。当时时间紧、电教中心设施简陋,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任务,蒋士勇手头上只有两台录像机,从下午接到任务开始,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按时完成了任务。电教工作中还有拍摄党员电教片的工作,蒋士勇和区电视台的同志一起,联系协调各镇(街道)及机关,做好每一期的《党的生活》栏目,全区反映较好。为做好《民情日记》这部电教片,蒋士勇连续一个多星期在农村,跟踪拍摄基层干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全过程,最后在全市第7届电教片展评中获得二等奖。
组织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很多,创新是组织工作的活力所在,蒋士勇积极开动脑筋,在本职工作中力求创新。1998年,根据蒋士勇的建议,镇海区率先开展了党员电教播放点“四个100%”建设活动,在机关单位、事业单位、行政村(社区)、“达、创”企业全部建立规范的电教播放点,得到上级组织部门的肯定,当年镇海区委组织部被评为全省电教工作先进单位。为了提高对党员电教工作的管理水平,蒋士勇主动向领导提出了开发党员电教管理软件的思路,在全国尚未有相关报道的情况,通过自己和有关同志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初步完成软件演示版,并在2001年全市电教工作会议上作了专题演示和讲解,得到与会同行的一致好评。
坚持原则 公道正派
公道正派是对一名组织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在工作中,蒋士勇能坚持实事求是,依据事实说话,在组织工作的年度考核中,由于镇海区镇(街道)只有6个,每年组织工作考核排名大家都非常关注,每次考核中他都能以事实为依据,不讲个人感情,客观公正地向科室长、部领导做好参谋。
调到干部科工作以来,蒋士勇深感责任重大,在每次干部考察、调配过程中,能坚持原则,讲真话、讲实话,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对同志负责,对组织负责”。在他负责考察的干部中,尽管有些得到提拔,有些没有提拔,但作为考察人他每次都把真实的情况向领导、组织汇报,不歪曲事实,不回避问题。在实施干部监督过程中,做到严格按规定办理,如在负责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审批备案工作中,对个别领导干部上报个人重大事项不全不实的,坚决要求他们提供详细资料,作出有关说明。
谨小慎微 树立形象
形象是一面旗帜,好的形象是做好工作的保证。成为一名组工干部以来,蒋士勇时刻以优秀组工干部为榜样,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严守组织人事纪律,特别是在干部任免、人事变动上,始终做到不跑风、不漏气,有时也难免得罪人,曾有老领导向他打听人事安排方面的情况,被他婉言拒绝后一时不能理解,说他“不识时务”,为此蒋士勇一笑了之。在家里对家属定的原则是:“在家不谈论工作上的事”,刚从事干部工作时还有人来向他打听一些消息,现在已基本没有。谨慎交友,平时生活节奏比较简单,除了单位就是家,工作以外的应酬很少,由于干部工作的特殊性,蒋士勇在交往方面时刻提醒自己,不讲无原则的“亲近”,不搞“小圈子”。注意八小时外的言行,在社区生活中,积极参加社区“三卡”党员活动,自觉遵守有关社会公德。担任了社区在职党员服务小组的副组长,按照社区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注意不给组工干部抹黑。
淡泊名利 甘为人梯
“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这是社会上一些人对组织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们简单地认为组织部门承担干部选拔的职责,自然会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进部里以后,蒋士勇听得第一句话就是“要有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思想准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体会这句话的含义。进组织部9个年多,到现在还只是副科级干部,和他一同进组织部的同志,有的已经是正处级干部,有的已经换了三四个工作岗位,而他还一直在“原地踏步”,也有人在背后议论,是不是因为工作能力问题、是不是有什么关系没处理好。对于这些情况,他都能正确对待,自觉服从组织上的各项工作安排。这些年来,组织上和同志们对于他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部里参加的六次公务员年度考核中,经过民主推荐,获得了四次优秀,其中1998至2000年连续三年评为优秀,2004年度再次获得优秀。
张晓冬同志先进事迹
中共北仑区委组织部
一、服从组织安排,热爱档案工作
张晓冬同志从1989年开始从事人事档案工作,1992年根据工作需要调入区委组织部担任文书,一年后根据组织决定又继续从事干部档案工作。干部档案工作具体、枯燥、辛苦,有的人不愿干,而张晓冬同志认为党的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她不仅服从了组织安排,而且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情感,一干就是十二年。十二年来,周围有的同志调动了岗位,有的调整了职务,但她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过变动工作的要求。有的同志劝她换个单位,但她认为,一个人价值的实现不在于职位的高低或收入的多少,而在于能否真正地热爱并胜任组织上交给的工作。她把组织的安排看成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更是自己的光荣。她经常讲的一句话是:“只要组织需要,我愿意做一辈子档案工作。”
二、不惧繁琐辛劳,工作尽职尽责
张晓冬同志吃苦精神好,服务意识强。在她刚接手干部档案工作时,发现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如有些干部调动了,档案材料却没有转出;有的干部已经调入,档案材料却没有转来;还有的档案材料张冠李戴;有的入党多年了却没有入党材料;一些干部多年的职务变动材料也不全面,档案材料残缺不全的现象使她吃不好、睡不好。她认为,既然是自己接手了,不把这些材料补全,就是自己失职,于是她对库里的干部档案逐份进行整理,不放过对每一份遗漏材料的查找。有时为查找一个干部的档案材料,往往多次奔走,多方寻找线索。个别档案材料因遗失时间较长,查找过程中要涉及干部本人经过的若干单位,她就多次找他们单位或本人交谈,让他们回忆情况,并通过书信、电话进行查寻,千方百计收集材料。对一些转体单位,她就主动上门帮助清理,将需要归档的材料及时清理出来归入个人档案。经过大量细致的工作,较好地解决了档案材料不全的问题,保证了干部档案的完整齐全。为做好我区干部档案达标升级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她经常利用双休日和晚上加班加点,一有时间就到单位里整理档案,使我区2900多册干部档案质量全面提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此外,她还经常指导帮助我区教育、卫生、人才中心等部门做好档案工作,在他们的档案达标升级工作中,做到随叫随到,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有时加班到深夜,对三个单位的近四千多份干部档案逐一进行严格的把关检查,使三个单位的干部档案分别顺利地达到了省一级、二级的目标。
三、主动热情服务,树立良好形象
档案利用是干部档案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十几年来,她主动、热情、周到地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在保守机密的前提下,做到百问不厌,百拿不烦,尽量为使用者提供方便。2001年全区工资统发工作需要采集大量信息,各单位都通过查阅干部档案来完成这项工作。为配合这项工作,她经常放弃中午休息时间,甚至有几个晚上工作到夜里十一点钟。尽管比较辛苦,她没有一句怨言,工作中始终保持热情、随和的态度。干部档案室是组织部的窗口,几乎每天都有同志来,或查阅档案、或咨询有关问题、或报送材料、或填写表格等等,她总是热情地接待每一位同志,一声你好问候,一杯热茶请喝,一条凳子请坐,一声再见送行。同时,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不耐烦的时候,对材料收集的要求等总是认真讲解。两区合并后,档案室与办公楼距离较远,她每星期固定时间在档案室上班,平时随叫随到,提供优质服务,受到同志们的好评。十多年来,她为提拔使用干部、调资、入党等方面的工作查阅了大量档案材料,为妥善处理和解决干部的有关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
四、工作默默无闻,乐于无私奉献
十多年来,在她和同志们的努力下,我区干部档案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2004年7月,她以较高的票数被评为北仑区“十佳人民满意公务员”。然而,在成绩面前,她从不张扬,认真埋头苦干,甘当无名英雄,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工作。我区区本级干部档案工作和全区干部档案的业务管理指导工作只有她一个人,工作量大,任务重,而且库房的工作条件不如办公室,但十多年来她从未叫过苦,也没有任何怨言,并始终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她家里有两个小孩,大的身体不好,小的刚上初中,家里很多事情需要她去处理、去照顾,但是她从来没有因为家庭的特殊原因影响工作。她本人身体也不好,经常服药,但她基本不请假,平时,总是认真地完成每一天的工作,今天能做完的事决不拖到明天,使干部档案始终处于一种全新的状态,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影响到工作。她就是这样,为了干部档案工作,甘愿真情付出,默默无闻工作,为我区干部档案工作无私地奉献着。
方佳红同志先进事迹
中共鄞州区委组织部
方佳红同志,1988年从部队转业至鄞州区委组织部工作,目前担任区委组织员,主要负责干部档案管理、干部信访等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她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以强烈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曾先后被评为省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先进工作者、区优秀共产党员,1999年至2001年连续三年年度考核优秀,表现出新时期组工干部的优秀品质。
一、爱岗敬业,十二年如一日。从1992年起,方佳红同志就一直在干部档案管理岗位上,尽管工作相对比较枯燥、单调,但她从未因工作单一、同一岗位时间长而厌烦、埋怨,相反,十二年如一日,以高昂的热情,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坚持认真做好每一份档案整理归档工作。我部共有档案5445卷,其中在职档案1957卷,离退休干部档案738卷,历史遗留档案2750卷,92年之前,由于无专人负责,归档材料散失、遗漏的比较多。方佳红同志从事档案工作以后,克服行动上不便带来的种种困难(之前因1989年年底一次外出工作中的车祸,导致左脚股骨头坏死,因公致残(二等乙级残疾)),以饱满的干劲,开展了大量细致的搜集整理工作。为使档案整齐划一,她先后对在职干部档案每卷抄了两次目录,装订了三次,本单位不能提供的材料,就到有关部门搜集,先后跑了区人大办公室、区人事局、区劳动局等十几家单位,搜集了有关工资、学历、工龄、党团等材料2000多份。通过她的努力,部内干部档案从凌乱走向了规范,有章可循。尽管档案工作比较清苦,但她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针对每天前来咨询或查档的人比较多这一情况,经常将归放零散材料、整理库房以及其他工作安排到下班后进行,保证上班时间档案室不关门。同时,她除了做好每年近200份新的干部档案整理归档外,还注重学习档案业务知识,虚心向老同志请教,诚心与同行探讨,从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使自己逐步变成一个行家。在长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她在原来按姓氏笔画查索的基础上,编排了一本分单位检索本,建立健全了查借阅等四项干部档案管理制度,设立了相应的六项登记制度,提高了查档速度,发挥档案的利用效果。1999年,干部档案工作通过中组部验收,成为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一级单位。
二、乐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方佳红同志对党和组织有着一股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管是份内还是份外事,只要是组织安排的,她都是任劳任怨,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干部信访问题也逐步增加。部里考虑到干部信访是一项政策性、敏感性比较强的工作,需要由一名熟悉干部政策、工作耐心细致的人来承担,因此决定由其负责从事。对此,她欣然接受。在随后的工作中,更是将此作为事关大局和组织形象的事情来做,不管对哪一位来部信访人员都热情接待,耐心解释,认真把握政策,即使对那些因历史遗留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始终保持积极态度,不温不火,直至信访人员心平气顺。方佳红同志的丈夫是一名现役军人,一直在外地部队担任领导职务。作为一名军嫂、一个家庭的主心骨,十几年来,家庭所有担子都由其一人挑着,尽管比较劳累,但她坚持克服各种困难和压力,既做好丈夫的坚强后盾,使丈夫安心服役,同时又以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家庭与工作之间关系,从不因家庭而影响工作,部里工作时间比较长的同志都知道,双休日总能看到她在办公室整理档案、赶写材料。今年区委结合“新鄞州工程”建设,加大镇乡(街道)领导班子的调配力度。这项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为做好干部考察工作,她白天到镇乡(街道)座谈听情况,晚上与其他同志一道加班加点写材料。部领导说:“你是女同志,再加上今年你儿子高考需要照顾,就不要来加班了”,但她还是坚持认真细致地完成干部考察中的各类材料,直至班子调配结束。方佳红同志在部里资历丰富、工作任务较重、奉献颇多,但在看待个人利益得失问题上,却表现出一种淡薄心态。这几年与她一起进部甚至晚进部工作的同志,有的已经提拔任用,有的则变动了工作岗位,有人也劝她应向组织提提要求。面对他人的“好意”提醒,她总是谦逊地说:我从组织上得到的关心照顾够多,组工干部本应甘为人梯。
三、作风严谨,始终坚持公道正派。方佳红同志每做一样工作都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经她审核的干部提任呈报表、提供的有关干部工作基础数据和材料,从没有出过一次大的差错。考察评价干部更是坚持公正客观、实事求是,从不想当然,不主观臆断。为了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干部,她平时除了加强业务学习外,还经常深入基层摸情况,听取掌握动态。客观上看,方佳红同志下基层在行动上是有困难的,但她从未因为身体不便而降低对自身工作的要求。如2002年部里在制订机关干部下基层调研制度,特地考虑到她行动不便因素,没有对其作出相应要求。但既出乎意料又在部领导意料之中的是,她拒绝了领导的“照顾”,主动要求承担联系基层的工作任务。在大规模的班子考核中,她更是积极参加,并做到细致听、认真记、主动问,对每个细节都不放过,确保了解到的情况详细真实可靠。今年在对一名公选干部考察中,她会同其他考察组同志连续两天时间,几乎听遍了该人选所在单位的干部及工作人员,同时还到其原工作过单位进行考察,谈话人数多达40余名。在撰写考察材料中,她对每一名干部的评价都是细而又细、慎而又慎,事先与同组人员深入分析、概括提炼,之后再三斟酌,确保观点评语和事实材料全面公正、实事求是。部里同事一致认为,她撰写的考察材料内容翔实又生动形象,质量非常高。在讨论干部问题时,她能充分发挥自己在部里工作时间长、对干部了解比较全面的优势,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从不把自己当“局外人”。今年部里讨论一名镇乡中层干部的提拔问题时,许多同志并无异议,她根据自己的了解提出:这名干部虽工作大胆、能力比较强,但认可度并不高,建议再作深入考察。在随后的考察中,事实印证了她的评价。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方佳红同志虽然从事组织工作时间比较长,托她办事的人也不少,但她从不违反原则,从不利用工作之便,透露干部调配情况或为他人打探消息。
四、待人热诚,朴素有亲和力。方佳红同志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同事关系,与她有过接触的人都给予她很高的评价,即便是因工作原则问题而当时有些不满的人,从心底也敬服她,周围认识她的人都敬称其为“方老师”,这是她一贯热情真诚、平等待人、乐于助人的结果。近年来,我区新上岗的组工干部比较多,特别是镇乡(街道)新上岗的组织委员对本单位干部情况不甚了解,一遇到工资调整、学历培训、离退休等,就需要借阅档案,查档比较频繁。在这方面,无论是领导还是群众,部内还是部外,机关还是基层,电话还是来人,只要符合规定的,她总是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如遇到本人档案不全的,就从组织史上查阅,仅2002年撤县设区期间,加班加点为600余人出具了任职时间、批准文号的证明。她对其他区级机关干部档案工作也非常关心,经常上门给予业务上的指导帮助,对教育局、卫生局等档案大户,每年总要去好几趟。在部里,方佳红同志也充分发挥了一名老组工干部传帮带的作用,只要有问题请教,她都会毫无保留、尽心尽力地给予帮助指导,小到干部任免表的要项填写、撰写考察材料应注意的方法技巧,大到对干部的考察和评价,她都不厌其烦,部里的年轻同志说:方老师不仅是业务上的好老师,也是一位可亲可近的好大姐。 |
|||||||||
时间:2005/1/22 |
|||||||||
|
|||||||||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宁波党建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吉欣网络 返回电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