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权威解读 >>
怎样理解"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十五”时期(2001-2005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济 
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摆脱了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 )年均增长8.8%左右,五年累计约增长67%。人均GDP由2000年的856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约1380美元。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从2000年的4393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1342亿元,增长1.58倍。 
(二)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加快。2001年至2004年,工业增长率年均为10.7%。工业在GDP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43.6%提高到2004年的45.9%。重要工业产品大幅度增长。2004年与2000年相比,粗钢产量增加14430万吨,增长1.12倍;成品钢材增加16577万吨,增长1.26倍;水泥增加37300万吨,增长62%;原煤增加9.56亿吨,增长95.6%;发电量增加8314亿千瓦小时,增长61.3%;汽车增加300.4万辆,增长1.45倍。 
(三)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国家采取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有力措施,促进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预计2005年粮食产量可达9600亿斤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4000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降到46.9%。 
(四)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2903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2004年底已有1464家改制为多元股东的公司制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建立。电信、民航、电力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 
(五)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可达1.3万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7倍多,由居世界第八位上升到第三位。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2004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占54.5%和27.9%。 
(六)居民生活明显改善。预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万元,按现价计算比2000年增长59%;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左右,比2000年增长42%。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209万人降至2004年的2610万人。反映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2000年的39.4%和49.1%,降至2004年的37.7%和47.2%。 
(七)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国家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实施进展顺利。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全面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 
(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逐步推行。法制建设进程加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宪法进行了修订,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等重要法律。 
“十五”时期的成就还有一些重要方面: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就;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繁荣和稳定;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取得新进展;外交工作开创新局面,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完) 
(据新华网)
 
时间:2005/10/22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官方微博  
宁波组工 港城先锋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宁波党建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吉欣网络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