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时讯 | 公告 | 任免 | 专题 |
首页 > > 报告解读 >> |
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 |||||||||
巴音朝鲁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说,今后五年,要围绕深入推进 “六大联动”、努力实现 “六大提升”,全力以赴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关键之举。要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推进大工程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积极延伸产业链,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集群推动的临港产业发展格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建设一批产业规模、引领能力居全国前列的特色产业基地。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沿海、沿湾、沿路产业带,发展一批产业集聚区。继续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点,壮大现代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信息、中介、创意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加快建设长三角南翼重要商贸中心和东南沿海重要风景旅游城市。推进自主创新,建成浙江省科研副中心,建设品牌大市。
(二)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成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形成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共享,基本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民饮用水优质化。深化 “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创建30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实施“百万新型农民培训”计划,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稳定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完善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
(三)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构筑区域发展新格局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建设发展领域的具体体现。全面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推动城市由规模扩张、形态建设向功能提升、内涵发展转变。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推进东部新城、鄞州、北仑、镇海新城区等重点区域和十大功能区块建设,重视中心城区西部区块的开发,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港口和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统筹余慈地区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构筑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加大奉化、宁海、象山等南部区域统筹发展力度,加强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型港湾。编制实施市域总体规划,完善城镇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四)发挥港口龙头作用,建设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
港口是宁波的最大优势。要充分依托良好的港口条件,进一步拓展港口功能,积极推进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建设,争取通过若干年努力,使宁波成为战略资源中转基地、重要石化产品生产交易基地。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全力建设国际性大港口。积极推动建立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的全省港口联盟,更好地服务于全省全国发展。加快港口运营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与世界港口的战略合作,增强港口的国际竞争力。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建成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象山港大桥、绕城高速、穿山和大碶\疏港高速,加快杭甬铁路客运专线、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基本形成长三角南翼交通枢纽。健全原油、矿石、煤炭、液体化工等资源的中转、储备和供应体系,扶持发展全国性、区域性的生产资料市场,加快建设重要资源的契约、结算和信息中心,积极构建现代化的港口物流网络。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大改革力度,继续稳步务实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进一步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格局。加快民营企业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服务和管理,引导民营经济向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培育壮大金融主体,繁荣发展金融市场。推动各类企业上市融资,争取形成 “宁波板块”。完善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制和政府性投资公司管理体制,加大公用性行业产权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力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对接国内外”的要求,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努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民营企业与国际资本的战略合作,大力发展 “宁波人经济”,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合作与交流。
(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要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让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公共财政的 “阳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失业职工、城镇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被征地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扩大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障体制上的全覆盖。深入实施 “安居工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推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服务型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让每个市民都享有继续教育的机会。建成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缓解群众 “看病难”的问题。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城乡 “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
(七)培育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全市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认真落实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的任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改进宣传教育方式。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推动群众性创建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巩固和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八)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要深化生态市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工作,抓好 “十大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加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力度,突出抓好“十大节能工程”、 “十大节能项目”和 “333节能行动”,力争实现 “十一五”时期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的目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依法惩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重点流域和水源地的保护,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施 “碧海生态建设行动”,推进海洋环境建设。打造一批 “绿色走廊”,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
(九)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要深入推进法治宁波建设,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水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工作,促进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
(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全面提高平安创建水平,建设人民更加满意的“平安宁波”。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改进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坚决遏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全社会防范风险、抗御危机的能力。 |
|||||||||
时间:2007/3/29 |
|||||||||
|
|||||||||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宁波党建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吉欣网络 返回电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