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时讯 | 公告 | 任免 | 专题 |
首页 > > 评论文章 >> |
感悟十七大:民生脉动最关情 | |||||||||
杨春阳 十七大开幕几天前,国内报纸和网络登载出一幅胡锦涛总书记的剪纸作品——《回娘家》。那是今年2月17日农历大年三十,胡锦涛总书记去甘肃定西青岚乡看望农村群众,在村民李彩家里亲手剪的。这幅剪纸是农村过春节时家家都要贴的窗花,红彤彤的颜色,洋溢着节日的喜兴。内容反映过年的时候,媳妇坐着丈夫推的小车,乐滋滋回娘家去拜年的情景。非常中国、非常民俗、也非常温馨。一幅剪纸,流露出总书记的心境。让人情不自禁感觉到了胡锦涛说过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句话的穿透力。也从中解读出了中国共产党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握民生脉动的理念和追求。 民生,尤其具体;民生,非常细微。一枝一叶,它的萌生和飘落,都会让人感受到社会上的春秋冷暖。普通人家的温饱、大学食堂的饭菜、农民看病的花销、搬迁户的苦衷、贫困学生的课本、蔬菜价格的涨跌、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井下矿工的安全、低保老人的取暖、下岗职工的公交卡、方便面的价格、大城市的交通阻塞、风景区门票的收费......。林林总总,一桩桩、一件件、一班班地安排妥帖了,方才是真正地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在了实处。 民生,是全局的,和谐中国的构建,有赖于此;民生,是宏观的,修齐治平的理念,系于一脉。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建设目标,宣示着执政党的社会发展目标。 民生,是沉甸甸的,它常常显得非常尖锐。社会的急遽转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办好民生,解决突出的民生诉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成为执政党和政府肩上一份沉甸甸的、须臾不敢稍有疏忽的责任和重担。 记得温家宝总理一次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曾经比喻说:“作为中国的总理,我感觉担子很重,工作难度很大,工作也做不完。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你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如果你用除法的话,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的数目。”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客观、冷静地谈到了城乡和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一系列的民生问题。社会主义的宗旨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精神的需求。我们不掩饰,现实的情况,离我们的理想和我们努力去的追求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理智的态度。 民生,还是人权和人道的。着力解决民生诉求,见证着社会主义中国对人的价值的维护、尊重和肯定。全国总量达7亿4千多万的劳动力的布局、流动;四亿六千五百多万青少年的成长教育、身心健康;每年新增加的1000万劳动力的出路;14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生活的着落。还有1亿2千多万进城的农民工,他们的收入怎样;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医疗、教育、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他们的社会地位、公民权利,何以保障。以及广大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们,怎么安排料理。其发生时间之集中、人口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只有在中国。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油盐柴米,关乎大局。把握民生脉动,关注民生诉求、不断解决好民生问题,见证、检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和执政能力,见证、检验着中国各级政府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能力。
(据《中广网》) |
|||||||||
时间:2007/10/19 |
|||||||||
|
|||||||||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宁波党建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吉欣网络 返回电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