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时讯 | 公告 | 任免 | 专题 |
首页 > > 相关报道 >> |
千年古镇从废墟上站起(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 |||||||||
一年多时间,一座千年古镇不仅从废墟上顽强地站起,而且命运的轨迹神奇般地逆转而上。 2006年的7月22日、8月25日和8月29日,云南省盐津县连续发生三次破坏性地震。重灾区豆沙镇老街上,处处瓦砾,240户人家中,有135户需要重建。
2008年年初,记者在古镇街头看到,建筑工人正忙着雕琢仿古牌楼,新盖的灰瓦白墙的临街店铺人头攒动,购销两旺,与小镇擦肩而过的水(富)麻(柳湾)高速路正在加紧施工,好一个生机勃勃的风情小镇! 盐津县县长李疆说:“坚持科学发展观,民生为本,豆沙镇的灾后重建体现了全新的思路。” 要为跨越发展打基础 盐津县地处乌蒙山区,是国家重点扶持县。盐津地震情牵中南海,中央领导同志曾两次批示。云南省委、省政府也5次开会研究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省委认为,全省地质灾害多,且多发生在偏远贫困地区。灾后重建,不仅要帮灾民建好房子,更重要的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一盘棋”,帮助灾民找到一条发展致富的路子,打下跨越发展的基础。 “锁钥南滇,咽喉西蜀”,豆沙镇自古就是内地入滇的要冲,境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秦开“五尺道”上留下的马蹄窝,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唐代摩崖石刻,传奇千古的僰人悬棺,还有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的石门大堰,更是让人看得惊心动魄。 用科学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豆沙镇的家底,决策者眼前为之一亮。县里决定将豆沙镇的恢复重建与特色旅游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建设,让豆沙镇的旅游业“一年打基础、两年求发展、三年树品牌”。 “穷山恶水”变“金山银水” 要把“穷山恶水”转化为旅游资源,巨大的开发投入哪里来? 云南省级财政首期拿出资金4997万元,支持并配套资金恢复重建22个项目,涵盖了交通建设、基础设施、民居改造、社会事业等。盐津县也自筹千余万元,恢复改造特色民居。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四川万泰集团带来了8877万元,投资豆沙镇开发。公司叶大春经理信心满怀地说:与周边的水富大峡谷、大关黄连河瀑布相联接,豆沙古镇将成为滇东北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目前,豆沙镇恢复建设和旅游开发项目已跃升至45个,总投资1.5亿元。 豆沙镇“由皮到瓤”打造旅游名镇。地震前的石门村委会,如今换上了“石门社区”的牌子,社区里文化站、卫生院、警务室等一应俱全。看到了旅游开发的前景,居民们纷纷做起了旅游的生意。在自家“大众茶馆”前,村民严盛花高兴地说:“‘小土鸡’一下子变成了‘金凤凰’!” 党和政府是群众的依靠 云南省委、省政府把重建家园的现场,作为检验地方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考场。盐津县每月至少要开一次恢复重建现场办公会,省、市督查组、工作队进镇驻村,完不成任务不出村,群众生活没保障不撤退。 一流的工作带来灾区巨大的变化。震后100天,盐津县的民房恢复重建就全部告竣。如今的豆沙镇,省级投资、配套的22个项目,去年底已投入使用;当地自筹和招商引资的23个项目,大多处于扫尾阶段。连接豆沙镇与213国道的土路,过去坑坑洼洼,震后省政府出资1100万元改造,如今水泥路面坦荡如砥,车水马龙。 三次到过豆沙镇的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对记者说,2006年9月13日到豆沙,看到的是一片废墟,群众满面愁容;2007年1月19日再到豆沙,看到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而今天的豆沙,民房焕然一新,街道干净整齐,处处欢歌笑语。 当年不让拆危房的黄鹏程指着自家新居说:“共产党是老百姓的依靠,有了党的领导,我才能住上新房,才能看到豆沙镇的今天呵!” [记者感言] 作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云南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创新灾后恢复重建思路,探索出农村灾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宝贵经验,赢得灾区群众由衷的称赞。
(据《人民日报》2008-03-02 第01版 ) |
|||||||||
时间:2008/3/2 |
|||||||||
|
|||||||||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宁波党建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吉欣网络 返回电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