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头条 | 时讯 | 公告 | 任免 | 专题 |
![]() |
湖北宜昌构建三峡生态屏障——让绿色永驻库区(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 |||||||||
![]() |
|||||||||
奔腾的长江在三峡大坝的怀抱中放缓脚步,孕育了水电名城湖北宜昌市。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作为三峡库区所在地,宜昌保护生态的责任很重,我们将继续把维护库区生态安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宜昌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降伏“黑色”,力保一江清水 宜昌境内共有164条支流汇入长江,城区以及所辖秭归等3县分别属于三峡库区和库区影响区。随着“高峡平湖”的出现,宜昌加快治污步伐,力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记者日前来到“坝上库首第一县”秭归。走进位于县城的帝元食品公司,厂区处理过的废水清可见底。公司副总经理危言军说:“我们前年改造了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排水口有在线监测设备,环保部门随时监控。” 循着帝元食品公司的废水管道,记者来到陈家冲污水截留口。污水在此收集过滤后送入县城污水处理厂再次处理。污水处理厂厂长范雁冰说:“这是秭归首批污水处理项目之一,财政补足经费保障运转。” 秭归县环保局副局长陈邦群介绍说,全县近5年建成并运转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共10个,分布在沿江各乡镇。还有几家正在建设完善,这样的建设密度在中西部乡镇很少见。 三峡工程开工前,秭归县有规模以上企业近百家。利用库区移民搬迁之机,县里提高环保门槛,淘汰落后产能,引进环保型项目。目前,全县仅有39家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几家小水泥厂将按计划于2008年底关闭。 秭归只是宜昌构建三峡生态屏障的支点之一,近年来全市在库区共完成70多项污染治理工程,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63套。“十一五”期间,宜昌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对节能减排的考核,严把环保关。 播撒“绿色”,呵护库区生态 “沼气池好处多,我搞得迟喽!”秭归县茅坪镇长岭村的谭昌魁老人说,“过去一天要烧几十斤柴,去年9月挖了沼气池后,不再烧柴火了。” 秭归县农村能源办主任周辉测算:全县近些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8000多口,建成一口沼气池,一年可少砍3亩多薪炭林、减排2吨二氧化碳,还可提供一季有机肥,减少使用化肥。 为改善三峡生态环境,宜昌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涵养水源。三峡大坝开工至今,全市森林面积增加193万多亩,库区水土流失面积下降8%,土壤流失总量大幅减少。 山坡绿,江水清。“三峡蓄水前,最多能看清水下50厘米,现在能看清1米。”谭昌魁老人说。周边区县生态建设不断取得突破,夷陵区23项人居环境质量及污染控制考核连续2年名列全市前茅,2002年兴山县和秭归县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宜昌市将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让林农在发展中获得实惠,主动育林护林;开展绿色家园创建,让绿色永驻三峡库区。 培育景色,在保护中发展 三峡地区拥有秀丽风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宜昌将把发展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在保护库区生态的基础上促进库区发展。 宜昌市点军区车溪等地素有造纸的传统,如今这里一家造纸厂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态民俗旅游。清澈的溪流,翠绿的竹子,野生的腊梅……每年吸引30多万游客,旅游总收入2000多万元。点军区委负责人说:“三峡的生态美景要留给子孙后代。我们始终绷紧一根弦:保护生态,永续发展。” 在产业路径选择上,宜昌打好水电、旅游两张牌。如今,库区发掘山水旅游资源747处,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8处。“建设绿色宜昌,保护生态三峡,是宜昌对全国人民的承诺,也是最大的贡献。”宜昌许多干部群众这样说。 在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3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64亿多元的基础上,去年游客总量和旅游收入又有明显增长,“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的旅游形象进一步确立。未来,宜昌将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服务功能,让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
(据 《人民日报》 2008-04-09 第01版 ) |
|||||||||
时间:2008/4/9 |
|||||||||
|
|||||||||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宁波党建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吉欣网络 返回电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