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理论文章 >>
深刻领会“三个前所未有”科学论断

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证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惟有大智慧者方能以高远的历史眼光、勇毅的政治战略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找寻到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澎湃向前的不竭动力,找寻到引领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走向辉煌的“灯塔”。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否从大历史的角度来判断形势,能否从大形势的角度来定准方位,实际上考验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检验的是一个执政党的智慧。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证明,任何一个时代都只是历史的一个片段,任何一个历史的片段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属性,它既承接着过去,又联系着未来。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惟有大智慧者方能以高远的历史眼光、勇毅的政治战略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找寻到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澎湃向前的不竭动力,找寻到引领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走向辉煌的“灯塔”。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当代中国现实,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对于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满怀信心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客观审视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历史与现实两大维度。针对当前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科学论断。如何客观准确地理解这“三个前所未有”的科学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寓意,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蕴含着大国崛起的自信

昔日的中国,曾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巅峰。中华文明曾远播异国,给全世界很多国家留下持久的记忆。工业革命发生前,在农业文明占主导的相对静态的传统世界格局中,中国曾长期占据着世界的重要地位。然而,率先发生于欧洲的工业革命打破了农业世界的“宁静”,打乱了传统世界的平衡格局。中国受制于旧制度的惯性影响,没有及时跟上工业文明的“首班车”,由此而带来的惨痛教训是始于1840年的屈辱。外来列强的坚船利炮,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任人宰割的政治现实,无情地冲击着传统中国在漫长农业社会中积淀而成的政治秩序、社会秩序和人伦秩序,整个中国在短时间内变得支离破碎。中国在被迫拖入世界秩序的过程中,被安置在了世界边缘的“猎物”地位。这个时期的中国,不知路该往何处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和中国人民的命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开始改变中国和世界的相对关系,原本被长期边缘化的中国开始在新一轮的国际关系调整中获得新的动力。特别是1978年后,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是有力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开始从世界舞台的边缘向中心迈进。具体来说,走向舞台中心,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地位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排在世界第七位,GDP约1万亿美元。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量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2016年,中国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一大出境游市场的地位,成为拉动全球消费的强劲动力。据国家统计局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仍居首位。

社会主义制度接近当代世界思潮舞台的中心。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从其诞生时开始,就在夹缝中生存,饱受争议,饱受非难,甚至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无情围剿。时至今日,唱衰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的大有人在。但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走出了一条阳光大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充满活力、富有动力、全面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生动实践的全新局面。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引领发展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随着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尊重中国声音,关心中国故事,认同中国道路,学习中国经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坚决维护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换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蕴含着实现国家富强的承诺

近代以来,中国被裹挟进世界历史的洪流之中,蒙受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的灾难和痛苦,被迫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跨越。回望历史,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历经挫折,充满艰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徐徐展开、稳步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愈加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主动姿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生机和活力。“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事实上蕴含着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蕴含着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为中国现代化植入全新的“软实力”支撑。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蕴含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为占据新的话语高地提供支持。当今世界处于文化多元和政治多元,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创造独特的文明成果。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政治制度下产生的文明成果,我们有一个怎么看,特别是在多大程度上借鉴和吸收有益成分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增强话语力量,既要增强综合国力,以实力说话;又要加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以代表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增强中国话语对世界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引领力;还要积极参与构建嵌入国家价值的国际规范,提升话语的国际认可度和合法性。要用体现大时代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成员设定道德目标,克服单一目标取向,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

蕴含着营造生动活泼政治局面和优良社会生态的应有之义,为最大限度激发全民族创造力以支撑民族前行提供精神保障。创新是民族之魂,带有根本性。创新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应当是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居首的根本原因。充分激发民族创造力,并不仅仅表现在科研领域加大投入,更重要的是明确创新创造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尺度,提供宽松有序的社会环境,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建设优良的人文生态。

“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蕴含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有能力也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种自信,内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彰显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直接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很强的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旗帜引领和动力源泉。同时,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变为现实。“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既彰显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也凸显出管党治党必将取得伟大胜利的信心,具体蕴含以下几个层面含义:

意在告诫全国上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付出巨大牺牲而确立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科学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快车道,推动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强盛,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和谐稳定,社会全面进步,民族空前团结,各项事业兴旺发达,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蕴含着向世人宣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全面从严治党,首要在于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引导广大党员充分认识到,从严管党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扩大党的社会教育效应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使广大群众真心体会到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衷心拥护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

蕴含着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客观要求。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到“十三五”规划开局,从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历史的聚光灯聚焦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后的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整体上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通过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三个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展望未来的基本遵循。它指明了中国在世界历史和民族复兴中的历史方位,体现了党中央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快速发展的国内形势的深刻把握。一方面,它指明中国正行走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上,只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梦圆之时就指日可待。另一方面,它又明确指出当前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梦的实现仍然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全国人民居安思危、同心同德、携手前行。我们要深刻领会“三个前所未有”科学论断,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省委党校】

时间:2017/8/30 9:59:29
  来源:浙江日报
  点击:19248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官方微博  
宁波组工 港城先锋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宁波党建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吉欣网络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