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主题征文 >>
把乡村振兴的梦想之种洒向更广阔土地

黄程

作为宁波日报社联系余姚的记者,习近平总书记给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这个消息,我在3月1日上午便已得知,并立即启程前往横坎头村,聆听郑栅洁书记传达回信内容和精神。习总书记在回信中说:“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一遍读罢,再读一遍,横坎头村小小的会议室内,掌声久久不息。

说起横坎头村,我与她的缘分虽没有15年之久,却是我第一次来宁波时的第一站。那是2011年的5月份,当时我还是杭州日报的一名实习生,前来参加红色浙江行的采访。浙东抗日根据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加上当时全国范围内兴起的红色旅游热潮,村里干部群众都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但是当时的情况,还不是特别兴旺。比如村里开出的第一家农家乐,面积较小,客源也不是很稳定。后来,店面扩大了好几次,收入也节节攀高。

几个月之后,我从浙江大学毕业,到宁波日报参加工作,正好联系余姚,之后多次来到横坎头采访报道。当年,横坎头村由6个村合并而来,其中有4个是贫困村。2003年,村集体负债一百多万元;15年后的今天,横坎头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去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6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8元。

十九大前夕,报社总编带队来到横坎头村蹲点调研,我们深入、全面地采访了浙东红村15年蝶变的过程,深有感触,在宁波日报头版刊发的通讯《浙东红村小康路》当中,我们也着重提出了红色基因给老区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表明上的旅游资源,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一种主动性、创造性。在当下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我想这依然是梦想能否照进现实的关键所在。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本报策划了“乡村振兴.宁波实践”系列蹲点报道,在全市十个有村的区县市各选择了一个点,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度剖析。本人参与了宁海西店镇岭口村和余姚鹿亭白鹿村这两组报道的采访写作。虽然村庄情况千差万别,但是在振兴道路上,也有不少共性所在。尤其明显的是,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作用。这也是习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的,“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在蹲点采访过程中,我们与村干部交流,大家都认同这一点。

这还让我想起了2013年菲特台风期间,余姚市梨洲街道明伟村遭遇洪水围困,几千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收到严重损害。能够平稳地度过,关键原因就是基层党组织发挥了坚强的堡垒作用,带领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同舟共济。

乡村振兴,横坎头村提出要打造全国样板,余姚市也争创全国示范区。宁波作为沿海发达地区,从平均数据看,大部分的乡村已经实现或者正在振兴,但是区域之间仍然存在不均衡的情况。特别是四明山区域,由于受制于交通、水源地保护、生态涵养等因素,开发建设的制约较多。市内的城乡均衡如何进一步实现,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把视角再放大,全国范围而言,差距就更大了。近期,我市加大力度推进对口帮扶工作,本人也即将前往黔西南投入到为期一年的挂职工作中去。如何把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带到山区,并且适合当地情况发挥作用,这是我未来工作的重要内容。

除了政府层面的结对帮扶工作之外,比如建项目、供技术、投资金,以及教育医疗资源的输送之外,我想作为媒体平台,要把更多的信息从深山发往沿海,撬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帮扶工作中去,比如把黔西南的美景展现给宁波市民,吸引更多人去那里旅游,还有特色美食、民族工艺品,或者让宁波的企业更多地知道当地勤劳百姓的情况,更多地前去招聘,等等。

“黔”路漫漫,这些只是我出发前一些初略的设想。但是作为主动报名参加挂职的年轻记者,我的一颗红心已经早就准备好,希望能够做出一些成绩,把乡村振兴的梦想之种洒向更广阔土地,不辜负组织交给我的任务。

(作者单位: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时间:2018/7/30 17:26:11
  来源:宣传信息处
  点击:13955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官方微博  
宁波组工 港城先锋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宁波党建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吉欣网络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