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学习江泽民总书记5.31讲话 >>
保持稳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
主要观点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已成为社会共识。而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由于我国是在相当复杂的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因而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以往不曾遇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这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也只能在改革发展中予以解决。
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改革开放一定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正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江泽民同志也一再指出:“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统统搞不成。”在“5·31”重要讲话中,他再次号召全党同志要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
来之不易的共识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已成为社会共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原来的200多美元增加到现在的800多美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和完善,日益显示出蓬勃的活力;城市化程度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0年的36.22%;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210.6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73762亿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1年的2366元,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1年的6860元。显而易见,国家的命运、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同改革和发展能否顺利推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改革和发展必须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充分说明,社会稳定是我们一切事业的必要保证,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社会稳定,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丧失起码的秩序和规则,那么就必定会使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就意味着改革和发展进程的中断及已有成果的丧失,意味着综合国力的削弱,意味着人民生活要陷入苦难的状态之中,甚至可能引发其他一系列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它还会使国家的安全保护能力降低,国家的尊严得不到应有的维护。这无疑是国家和民族的大灾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越大、人口越多、社会结构越复杂,那么,由社会动荡所造成的代价也就越大,社会为之付出的成本也就越高。
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国的发展是在相当复杂的条件下进行的。首先,发展与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改革意味着大范围的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而经济利益对于社会成员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改革的每一项举措必定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问题在于,就改革的具体过程而言,在某个特殊的时段,改革往往会使某些群体“受益”,同时又会使某些群体“受损”。这在客观上容易引发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其次,在一定阶段、一定时期内,改革与发展是不平衡的,各种“快变量”、“慢变量”和“不变量”共存于一个时段,大量历史和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许多已有的问题和以往不曾遇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相继出现。概括起来说,当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就业压力增大。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巨大。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并正在继续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业生产领域,随着产业升级换代过程的展开,也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失业者和下岗人员。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许多人员被精简。凡此种种,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日益加重的失业人口压力。就业的压力,不仅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经济收入,还会影响劳动者能否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这一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对于社会的基本态度和具体行为,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贫困人口存在。这些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反贫困措施,绝对贫困人口的总量在迅速减少。但是,农村仍然有3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而且大多数农民负担较重,收入增长缓慢。同时,城市的贫困人口也在增加,现在已达到1900万人以上。如果工作跟不上去,贫困人口对社会难以有一个积极认同的态度,对社会稳定就有可能十分不利。
贫富差距拉大。现在,我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在扩大,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在继续扩大。贫富差距扩大,将对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降低社会的稳定程度。
社会安全网薄弱。同经济发展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失业保险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最薄弱的部分。社会保障制度如果不能有效地保证失业队伍的基本生活问题,就难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
社会焦虑现象出现。20多年来,我国社会环境变化幅度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社会的急剧变动,意味着社会成员原来所熟悉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在这个变动时期,必定会出现大量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和新的规则。人们对于这些新事物的适应和认同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这个特定时期,人们对于社会的未来前景一时难以把握。在这种情形下,一些人无法预料自己将来的具体处境,也就难免出现比较焦虑的心理状态。社会焦虑现象往往会加重社会问题,并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
在改革发展中解决问题
上述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也只能在改革发展中予以解决。只要在改革发展中采取积极可行的对策,这些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或者得到有效缓解的,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并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
确立基本立足点。我们应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把“三个代表”要求落到实处,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我们在考虑改革和发展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力,而且要考虑如何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共同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实现社会的稳定。
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和基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问题比较明显地集中在与人民群众基本生计有直接关联的方面。因此,保证社会成员对于日常生活消费品的满足,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条件,现阶段的社会安定局面就能够得到维护,就能够避免动荡局面的发生,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应当是社会的优先目标。实现充分就业,对于一个社会实现广泛意义上的公正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获得工作岗位,意味着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意味着能够进行一些必要的平等的社会活动,意味着能够积极地融入社会。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充分就业是消除贫困、缓解贫富差距的必要条件,也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增强社会活力、增加社会总财富的必要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业程度的高低同社会的稳定程度成正比。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构筑“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障的目标是立足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通过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方面的措施,来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确保每个人有一个合理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对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底线的确保。一个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平等和不确定的因素,如社会经济资源分配体制的不合理和不完善、市场经济的风险、家庭财产的继承、个体能力的差异等等。这就使得社会成员在生存与发展的具体处境方面有着较大差别,处境不利的社会成员有可能由于工作的丧失或其它的原因而陷入“生存危机”的状态之中。对于这部分社会成员,社会有责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社会救助,确保其基本的生活底线,从而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安全运行。
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一些群众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暂时的困难,遇到一些暂时难以完全理解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而且这种思想工作应当同解决这些群众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要千方百计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暂时还处在贫困状态的群众提供必要的帮助;想方设法开辟就业门路,切实做好再就业工作;健全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化调处机制,及时处理纠纷,尽可能地把各种矛盾和隐患化解在基层。
(中共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执笔人:吴忠民)
时间:2002/8/15 8:04:00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官方微博  
宁波组工 港城先锋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宁波党建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吉欣网络       返回电脑版>>